炒热花生、年菜,端出蒸糕、米花糖,贴上迎春对联,放好两张八仙桌,再为“灶公公”(灶王爷)供一碗酒酿圆子……家住嘉定区华亭镇双塘村的黄建忠、陈美玲一家,年味十足。
“现在生活好了,选择多了,超市里什么都能买到,但我们还是喜欢动手做。”53岁的黄建忠说,亲手准备年货,尽管过程繁琐、耗时耗力,“但已经手工做了几十年,全家参与,特别开心,否则总感觉少了过年的味道。”
“年夜饭”吃两次
昨晚吃年夜饭,53岁的陈美玲和76岁的婆婆黄惠新忙得不亦乐乎。一双儿女回来团聚,再加上住在邻村的妹妹全家,一大家子围坐两桌共享天伦。
昨天白天,陈美玲夫妻俩打足井水,又仔仔细细扫了两遍地,随后便收起扫帚和簸箕。“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大年初一不能打水、扫地,最好连扫帚也不要看见。”陈美玲介绍,在昨晚吃的米饭里,还特意放了一些青豆。“青豆取‘清头’的谐音,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有清头’,懂得事理,做事留分寸。”
黄建忠负责装扮屋子——大门贴上了对联“合家欣喜迎富贵,满堂欢乐庆平安”,横批“财源广进”;厅里则挂出一幅画有老寿星和小娃娃的布艺年画。“这是20多年前我女儿过周岁生日时买来的,每年春节都会拿出来,一般从大年夜挂到正月十五。”黄建忠开心地说,“明年我们家可能就要有第三代了,到时候再挂出来添添喜气。”
在华亭镇,“年夜饭”通常要吃两次。第一次专门烧给老祖宗吃,在腊月里除夕前任选一天,全家相聚祭祖;第二次就是昨天晚上的传统年夜饭。
3种年菜有讲究
炒长生果(花生)和炒年菜是黄建忠家过年的保留节目,“我们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炒。”先放盐巴,在锅中炒热;将带壳花生倒进大锅;用锅铲反复翻动约三四十分钟;炒完一锅,舀出花生,用竹筛把盐筛回锅内,反复利用,再炒下一锅。
“我和婆婆一人负责翻炒,一人负责添柴。必须掌握好火候,太旺容易炒焦。”陈美玲介绍,炒花生一般安排在小年夜下午,从吃完中饭一直炒到吃晚饭。“我们今年炒了十几斤,要吃到‘马年马月’了。”她说,过年时之所以要炒花生,是为了“炒(吵)聋老鼠的耳朵”。“过去农村秋收之后,家里都会堆放稻谷,以前老鼠多,炒花生的声音很响,能把老鼠吓退,让它们来年不敢偷吃稻谷。”
年菜由3种原材料组成,当地话分别叫“油条子”(切成长条状的油豆腐)、“红果子”(红枣)和塌棵菜。油条子取顺滑之意,期望来年顺顺利利;红果子象征红红火火;塌棵菜则有“赶走生活苦闷,高高兴兴迎新”的寓意。
“过年炒花生和年菜,还有求财运的意思。本地话讲,炒伐炒伐的谐音是‘炒发炒发’,越炒越发财。”黄建忠说。
自制酒酿米花糖
昨天吃完年夜饭,黄建忠专门走进厨房,在大灶前奉上几样水果糕点,祭拜灶王爷。今天早晨这新年第一餐,同样颇有讲究,酒酿圆子必不可少,不吃不能出门。“我们这里又叫‘百岁圆’,有祝福长命百岁的含义。吃早饭前,也要先给‘灶公公’端上一碗‘百岁圆’。”
酒酿和小圆子都是黄建忠夫妇亲手制作的,米花糖和蒸糕等小点心也不例外。尝一口“陈氏米花糖”,又黏又脆,甜中带香。“现在,镇上很多人家都嫌麻烦,懒得做了。”
米花糖吃着喷香,但做起来繁琐。糯米蒸熟、晒干;麦芽糖、白糖加水熬制,到筷子放下去再分开能拉出细丝来,关火;稍凉一会儿,熬猪油翻炒米花;最后,放到方形模具中,用铲子压实、凉透、倒出来切开……陈美玲说,今年用的麦芽糖,是她专门跑到临近的太仓市浏河镇去买来的。
做蒸糕也是功夫活,粳米和糯米按2:1的比例调配后浸泡1个多星期,送到磨坊磨成粉,等到大年夜放进大蒸笼,在笼中塞稻草填补空隙,出炉的成品软、糯、白,最受小朋友喜爱。
本报记者 叶薇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