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我家的年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灶桶蒸糕新年节节高
程绩
■ 宋爱华(左)和婆婆正在灶台前制作桶蒸糕 本报记者 程绩 摄
  老虎灶、杉木桶,宋爱华坚持用老法做桶蒸糕,“我小时候吃我奶奶做的桶蒸糕,就是这个方法,就是这个味道。”

  粉墙黛瓦,小桥人家,安乐村静静地躲在闵行北桥镇喧嚣的工业园区里。

  过年前的一周,这个住满留守老人的大都市小村落,都是被宋爱华家制作桶蒸糕的炊烟叫醒的。“我们老闵行过年,吃糕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其中桶蒸糕最有特色。”老虎灶、杉木桶,宋爱华坚持用老法做桶蒸糕,“我小时候吃我奶奶做的桶蒸糕,就是这个方法,就是这个味道。”

  过去的老邻居们大多搬进了楼房,但每年过年前,很多人都会到宋爱华的家庭桶蒸糕小作坊来,带走一方蒸糕,也带回一份记忆中的年味。 忙蒸糕大家庭提早团圆

  “过年,我们家提前一个礼拜就团圆了。”穿过宽不足两米的小路,记者来到安乐村宋爱华家时,4个房间挤满了人,“都是家里的亲戚,过来帮忙做桶蒸糕的。”

  一个老虎灶三个灶眼,沸腾的水汽咕咕作响,三个大木桶里不断沁出的蒸汽,能轻易闻到桶蒸糕甜甜的味道。

  灶间里,一进门就能看到“年年有鱼”四个字,老灶台上,是今年新画的灶花。

  “现在几乎没有泥瓦匠会砌这种本地灶了,住在村里的人也大多使用液化气。但是传统的桶蒸糕必须要用老虎灶做,只有这样蒸出来的糕才香。”宋爱华说。

  桶蒸糕的制作,其乐融融。宋爱华和丈夫罗仁官,一个在灶台前用传统的木质模具压糕,一个在灶台后一铲一铲地加煤;天井里,77岁的公公罗四明正在将浸泡后胀开的米,一桶桶地搬去磨粉,身板依旧矫健;79岁的婆婆则仔细地往已经半熟的桶蒸糕上,加入红枣和蜜饯。

  小年夜,宋爱华要做150蒸屉的桶蒸糕,宋家和罗家的亲戚几乎都来帮忙,包括宋爱华的三个兄妹和罗仁官的两个弟弟,他们的子女也大多抱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过来,这让原本宽敞的4间房显得十分拥挤,走路都要侧着身。大人们忙前忙后,小孩子嬉笑打闹,一派过年的欢快气氛。

  “我们家4代同堂,第四代有5个,最小的是我孙子,今年1月25日刚出生。”宋爱华成了奶奶,这是她跨年最开心的一件事,为此,她准备在过年自己家里吃的桶蒸糕上,多印一个福字。

  “安乐村的老房子,现在就是公公婆婆在住,我们兄弟姐妹各自都买了商品房,如果不是要做桶蒸糕,不可能这样天天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宋爱华说。

  老灶台纯手工成为“非遗”

  制作桶蒸糕,要将事先用大米和糯米轧成的粉放入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木桶内,轻轻压实,放入老虎灶内,隔几分钟后,均匀撒入白砂糖,再覆盖上一层粉,循环往复。大约20分钟后,白白嫩嫩的桶蒸糕就新鲜出炉了。桶蒸糕的“个头”很大,直径约30厘米,厚度也有10多厘米。

  “过年吃桶蒸糕,是马桥、颛桥这些老闵行地区特有的年俗,有近200年的历史。”马桥镇镇志编修办公室副主任顾福根介绍。

  桶蒸糕最大的特点就是甜而不腻、清香可口。“关键在于火候和水温,蒸糕的时候需要人工掌控火候,面既不能收得太软烂,也不能太干硬,且事先选米、磨面的整个过程,需要七八个小时。”宋爱华解释道,蒸糕的杉木桶是专门制作的,这是蒸糕拥有独特清香的主要原因。 

  “我的手艺是从妈妈那儿学来的,以前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做糕,但到了我们下一代恐怕就要失传了。”宋爱华说。

  去年,桶蒸糕申遗成功,成为闵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程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我家的年俗
   第A04版:我家的年俗
   第A05版:我家的年俗
   第A06版:我家的年俗
   第A07版:我家的年俗
   第A08版:我家的年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广告
炒花生“吵聋老鼠”庆丰年
老灶桶蒸糕新年节节高
长三角城市天气预报
广告
新民晚报我家的年俗A05老灶桶蒸糕新年节节高 2014-01-31 2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