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南街,是街,更是一条弄堂,路幅狭窄,两边都是灰色调的老房子。记者在这里找到3处挂有“松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的牌子。
距松汇中路弄口近百米的地方,一个门洞的屋檐下挂着“王槐亭宅”的牌子,年代标注是“明、清”。白墙上刷了好几个红色大字“拆”。一半房子严重破相,墙体拆出一个大空洞,屋顶被掀,露出木梁。门半开半掩,记者走进发现,里面也写了“拆”字,门梁的背后是漂亮的雕砖,可见当年高门大户的气派,但看得出曾被“胡弄”破坏。记者查询到,王槐亭是清末秀才,是我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王竹溪的祖父;王槐亭宅的发现,填补了松江明代晚期以前宅第民居的空白。
随后,记者又找到一处“超果寺西山门”,该处亦为“明、清”建筑。高高的门楼好似穹顶,门梁造型多变奇特。超果寺于唐咸通十五年即公元874年建,民国初改为学校,旧建筑多拆除,现为松江一中。在另一处清朝的“榆树头民宅”天井内,一名阿姨正在晾衣物,屋檐造型漂亮,瓦片尽显沧桑。邬先生指给记者看:“这些木框有6个洞,说明当时可以装6扇窗,绝对恢弘大气。”然而,庭院内的屋墙上也逃不脱“拆”的命运。
老房子破败不堪
记者漫步于长桥南街,随意走进一幢幢已经搬空的老宅,门口是大块的石板,走道里是方整的青石板,门是木头的,窗是雕花的,楼梯弹性十足依然坚固,还有那优雅高翘的飞檐都那么与众不同。然而许多房子已经拆得七零八落,那一砖一瓦依稀透射着古城昔日之辉煌。
事实上,除了上述3处文物点,还有不少有价值的老房子“穿插”其中。比如长桥南街60号,高门大户的“将军门”十分气派,外面用铁皮包着,里面是宽厚的木门;曾经的一家旧米行,如今成了空落落的破屋。
精美木雕招小偷
记者走进醉白池居委会,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的3块“松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牌子是松江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于2013年公布并挂上去的。
老房子往往破败,风貌不再,遭遇坎坷,却也不乏“识货”的人,甚至招来了小偷。他带记者来到“超果寺西山门”前说,前一阵小偷还偷去了屋梁下的木雕部分。在他指引下,记者看到二三层楼高的木梁部分,确实有明显的痕迹。木梁年代久远,整体黑灰,下方镶嵌的木雕部分被摘除后,出现了木头原色的“伤口”。
挂牌的部门和拆迁的部门是两个方面,他表示,对于这些被认定有部分价值的老房子何去何从他也不知道。读者邬先生则呼吁:城市发展避免不了拆迁,可是对待历史文物,不妨好好考虑再做定夺。“松江是一座古城,惟愿古迹越多越好。”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