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的《东方早报》刊登题为《英国人刚走 法国人又来上海交流数学》的消息,称“这是继英国教育代表团不久前到上海‘取经’数学教育之后,又一个欧洲大国和中国就数学教育举行联合行动”。标题中的“英国人”,是指该报2月23日一篇《英国教育代表团来沪取经数学教学》报道中的英国政府教育与儿童事务部副部长丽兹·特鲁斯一行。2月23日的报道还有一个小标题——“上海基础教育世界第一的名声让‘粉丝’大增,引得不少教育强国前来‘点赞’!”总之,又是“又”,又是“取经”,又是“粉丝”,又是“点赞”,等等,洋溢着一派乐观和自豪的情绪,作为上海人,我颇受感染。
我丝毫不怀疑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的天分和能力,不必说国际赛事,就说他们去考SAT,走出考场都说碰到的数学题,做起来“糯嚓嚓”(上海方言:容易得很),以及数学不怎么样的学生跑到西方留学竟然变得“出类拔萃”起来,都可佐证。
可是,我还是有点不太踏实,原因是有些事情没有想通。比如,在“北伦敦学院初级学校七年级的入学试卷”里,竟然出现了“40、7、31三个数之和等于几”的考题,而且十几道题都是这样的“难度”!他们的七年级,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初一。说实在的,我们初一的学生如果还在做这样的考题,家长和校长首先想到的不是学生的“差”而是老师的智力是否正常。显然,我们和他们,起跑线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倘若两者进行一场比赛,你认为结果会出人意料吗?
我对西方大学本科阶段的数学教学所知甚少,隐约感到此时彼此的距离不像“基础时期”那么大了。我更有兴趣了解在研究生阶段,中西学生在数学水平上的差距;乃至进入专业研究领域,那些曾经被我们引以为豪的数学尖子的学术地位究竟如何。据我所知,诺贝尔奖不设数学奖,世界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有三个:菲尔兹、沃尔夫、阿尔贝。我稍微作了点统计,以最高的菲尔兹奖为例,迄今为止,获奖人次,美国17,法国12,俄罗斯7,英国6,日本3,比利时2……菲奖还有一个指标——得奖者工作地点,也是美国一路领先,其次是法国、英国。遗憾的是,中国和中国数学家不在其列,查遍其他两个奖项,也不见踪影;而前来“取经”的法英,倒是名列前茅。这样的情景,很有点讽刺意味。
单纯用奖牌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是浅薄的,但无视这一点则过于自恋。我们的孩子在国际数学比赛上拿了那么多的奖牌,我们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做出外国初中的习题……难道不能证明他们的水平一流吗?当然不是。可是,我们也不妨扪心自问,这些成就的取得,花了比人家多少倍的功夫?因为“难”,使多少人丧失了学习信心;又使多少数学成绩优秀者真心喜爱数学并愿意终身从事数学研究?为了那点让外国人接踵而来取的“经”,我们的孩子该要挤占了多少本来属于自己的童年快乐?
毋庸置疑,中国的孩子是聪明的,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是称职的,被人家“点赞”的荣誉也是应得的。可是,那么好的“基础”,在它的“顶层”部分却表现得不甚理想,以前所有的努力并不能换来日后应有的、更大的回报,值得深思啊:究竟是由“基础”到顶层的发展环节出了问题,还是“基础”本身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
谁都明白“赢在终点”的道理。我们赢了还是没有?大家可以探讨。我个人以为,真的还不到骄傲的时候,至少菲尔兹还不待见中国,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的世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还没有刻上中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