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当然是当头一棒
蔡振华一看推门进来的是刘国梁,心里也就明白了几分。他故作平淡地问:“干吗?”
刘国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用一种可怜兮兮的语调——这是他的狡黠之处,他觉得对蔡指导这样的大男人来横的肯定没好果子吃,装弱势反而会得到他的同情。因此他用了低调门加点哭音来请战:“我听说,领导决定不让我上……蔡指导!我觉得自己应该上!”后一句终于憋不住了,像从火山口喷了出来。
蔡指导不动声色:“为什么应该你上?”“我觉得我的战绩最好!”点到主题,刘国梁非凡的口才复活了,“两年前自己年轻,42届没出上力,现在我已经十九岁了,是大人了,这半年我是有进步的,半年前世界杯我在决赛拿了两分……”蔡指导一看手表说:“马上开会了,开完会再说吧!”全队会议,蔡指导作动员。刘国梁心里一直打鼓。他想,尹指导不是说一会儿宣布名单吗?如果蔡指导真宣布,那就完了,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如果不宣布,那就有点门儿。
结果会议结束时,并没有宣布晚上打决赛的上场名单。散会了,队员都回了房间,尹指导被留下开会。刘国梁知道自己的请战在蔡指导那儿起了作用,不然为什么教练又开会呢?但愿他们能改变初衷,给我机会上场拼一回!刘国梁故意把门开着,一会儿上走廊转一圈。他看见李富荣来了,徐寅生也来了,看来是教练组要重新研究名单了,说不定有戏……
多年后李富荣曾接受过上海《新民晚报》记者的采访。在这次与家乡记者的畅谈中,李富荣谈到了43届定名单的事情:
在关键比赛中,我们派上不同类型的选手,往往能起到牵制对手、搅乱对方的作用。1995年第43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前,中国队已经连续六次输给瑞典队。决赛那一天下午3点多,蔡振华来敲我的门,汇报男队教练组研究决赛对瑞典队的出场名单,究竟是上刘国梁还是丁松意见不一致。当时,我建议要看看两人访欧的比赛录像再定。在仔细看了二十分钟的录像,比较了两人的情况后,建议上丁松。
为保万无一失,李富荣还征求了徐寅生和庄家富的意见,他们也都主张出丁松,大家的出发点只有一个:誓夺斯韦思林杯!这个决定对刘国梁来说当然是当头一棒。
“丁松的获胜概率是比较高的,教练组定的,希望你能接受。如果接受了你晚上要先去场地和小辉训练,去迷惑对手。如果接受不了,就晚点去吧,别让人看出来,这个非常重要……”他明白,这是给他请战的最后答复。这结果彻底粉碎了他的期待!但不管怎么说就是想不通,教练组还是不相信我呀……回到房间,刘国梁尽管心里非常难受,但有一点是稍感安慰的,蔡指导对自己的请战还是考虑了,不然不会重新开会看录像,还请了徐主任和李局来。难受归难受,他下意识地开始换比赛服——怪了,教练说想不通就不用去练球,可自己压根儿就没想不去练,那样就太小家子气了。化悲痛为力量吧……他又拿出球拍,开始刷胶水,像真要去打决赛一样。
这时尹指导来了。刘国梁没抬头,听脚步声就知道是尹指导。后面是背着双肩包的孔令辉,他用同情的眼光瞧着自己。刘国梁强忍住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小声说:“我去……”说完又使劲往球拍上拍了两下,好像怕胶皮粘不牢会掉下来似的。
刘国梁请战虽未成功,但蔡振华内心深处还是很赞赏他的。他也从这个年龄走过,他也能体会到这位十九岁热血青年内心的痛苦。这小伙子非常聪明,脑子快,口才又好,打球用心,鬼点子多,如果健康成长,能担大任,这点蔡振华一点儿也不怀疑。但打翻身仗不容有丝毫闪失,否则不仅对不起全国人民,也会在失手的队员心理上造成很大的阴影,有的人一辈子都走不出这阴影,能走出来的人也要掉一层皮。对刘国梁这样前景十分看好的新星来说,不拔苗助长也许是种爱护。但愿他能理解教练组的良苦用心,不要因为这次没能上场而被挫伤积极性。
看见刘国梁、孔令辉穿着比赛服进入场地,两人开始认真地练球,蔡振华脸上闪过一丝笑意。这小子总算来了!好样的!刘国梁、孔令辉能够在这种心情下来当烟幕弹迷惑对手,说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这些中国乒乓球队的光荣传统在年轻选手身上得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