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十年前起,作为第五、第六两届市青联委员,我们经历了无数让人兴奋的精彩活动。迄今为止,依然与太多青联朋友有着密切的交往。在精心组织或自发聚会的充满智慧交融的活动中,来自各领域佼佼者的侃侃而谈,滋润了这批起点颇高的年轻精英。
记得当年我进青联的见面礼,就是在高朋满座的南京路统战俱乐部为大家作了一次边讲边唱边播放音响的交响音乐的讲座。随后的大量活动与聚会,使我这个音乐教师的脑袋豁然开朗:在生活质量开始好转的年代,听孟建柱向大家亲切介绍未来的菜篮子工程与市民饮食卫生的关系;在王生洪的讲座中,我听到了他结合留美经历所带来的全新教育理念与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振奋地听到了黄奇帆以连珠炮般的案例数据向我们展现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众委员感觉工作压力甚重而力不从心的时候,陈燮君为我们聊他那人人受用的专著“生活中的时间学”,让我深受启示;在重振民族文化的年代,聆听小妹妹胡璇在衡山宾馆会议厅震撼人心的京剧唱腔,都为京剧有如此后起之秀而宽慰;在股市大起大落的风云年代,听杨德林谈他涉足股票市场的独到见解,颇为新鲜;在合理利用能源的呼声日益增强的当下,听马可军谈现代照明及LED技术与现代生活及产业发展的关系……
忘不了当年数次举办“家庭聚会”的欢乐。也许你无法想象委员间的高谈阔论与真知灼见,对参加活动的下一代有多大的吸引力!正如陈燮君的女儿一样,我的女儿冯都在活动中虽然只是静静聆听,却热切感悟体会着各位委员身上值得学习的主导能力和创造能力,思维严谨性和社会观察力因此大有长进。无论是她在初中获上海市红领巾“未来浦东设计师”总冠军,还是2009年在美国以纪录片《南京》合作制片人的角色获得“艾美”大奖,都离不开青联诸位叔伯阿姨们对她的巨大影响。
互相的钦佩与尊重,使委员之间的情感逐渐加深。虽然我们这批委员都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但只要一碰面,大家都会想到对方的智慧魅力,享受老委员之间的深切感情。1993年,我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考察时,某夜竟然与老委员、原世界射箭冠军、已在澳发展的王文娟在悉尼一条灯光灰暗的马路上意外相遇。幸喜之际,我回忆她为国争光的辉煌成就和在上海奥林匹克俱乐部欢送她赴澳移民的场景,她描述我的讲学和歌声,王文娟一家让我在澳大利亚度过了最愉快的日子。当沈国明邀请我去指挥合唱时,这种青联老委员间的信任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温暖与动力,激励着我全心投入,与他的团队密切合作,屡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青联委员”是我们曾经的骄傲与财富。而今,我依然特别乐于响应和召集老委员的各种聚会。特别是在以张湘为首的老委员活动圈中,马可军、徐志群、潘力、陈宇能、奚小琴、杜晓岩、胡璇、吴幼琴、朱佩琳等老委员与我,依然快乐延续着与家庭同乐的“智慧的交融”。忘不了三十年来在我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帮助的每个关键时刻,青联哥们姐们所给予的鼎力相助!
我真的想说:青联,谢谢您!
十日谈
我与青联
关栋天对青联给予的荣誉、欢乐、友谊,感受至深,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