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中国文化寻根的夏令营,一段钱包失而复得的小插曲,促使14岁的澳籍华裔男孩梁坚洛萌生要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写信的念头,抒发对繁华上海的感谢,对诚信市民的敬佩,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昨天,韩正书记欣然回信,赞扬梁坚洛“人小志气大,心里有梦想,不忘中国‘根’”,并表达上海对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欢迎。
今天上午,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将韩正书记的回信念给大洋彼岸的小坚洛。“太好啦!谢谢韩正伯伯的鼓励,之后我一定会把这封信珍藏起来!当然,我肯定会再去上海,有机会还想见一见韩伯伯!”
写封信“点赞”上海老板
4月6日,作为“我梦想的中国”中澳小记者夏令营成员之一,梁坚洛与30名澳大利亚墨尔本新金山中文学校的同学一起,参加由上海市侨办、市新闻办、新民晚报社、上海日报社等共同举办的2014年“中国寻根之旅”。
他们走进上海洵阳路小学、江宁学校,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包饺子、打篮球;做客上海学生家庭,与结对伙伴一起游世博园、摘草莓、逛博物馆;在东方绿舟,与同龄人一起放风筝、划龙舟、玩素拓游戏。繁华景致、都市趣闻,让他们印象深刻。
不过,促使梁坚洛写信的原因,则是活动中的一段小插曲。
“在被称为‘购物天堂’的城隍庙里,我粗心大意地掉了我的钱包,里面有四五千块钱要不翼而飞了。真的没想到,是一位上海老板主动地帮我找到并递给我,叫我好好保管。”
“掉钱包之前,我正与老板讲价,看着他无奈又带点气愤的表情,可能一分钱都没赚。作为一个路人,他完全可以装着没看到我的钱包。但他没有,而是主动捡起来并递到我手上,给了我一个最淳朴的微笑,转身走了。”梁坚洛回忆。
在4月17日的闭营式上,梁坚洛作为营员代表发言,他与大家分享了这段难忘的插曲。“我还想把这个故事讲给韩正伯伯听,可不可以给他写信?”
韩正伯伯给小梁“竖大拇指”
当晚,小坚洛就委托本报转交了他给韩正书记的信。
“上海,其实给我的印象就是繁华。纵观黄浦江两岸,欧式风格的外滩建筑,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不只是我,相信每一个来上海的游客都会被这深深地吸引……当然这些根本离不开您对上海的贡献和帮助,我非常敬佩我们的上海人。”在给“韩正伯伯”的信中,小坚洛详述了城隍庙的这段插曲。
“中国梦,人民梦,我的梦。身为一名华侨,这次上海的旅程可真是应了我们的主题,寻根。不瞒您说,这么多天的文化学习,到最后,我站在东方明珠塔上,早已发誓将来一定要回到中国,甚至来到上海,为我们的祖国奋斗打拼。”结尾处,梁坚洛如是写道。
昨天,“韩正伯伯”给他回信了!
“看到上海给你留下物繁华、人文明的印象,看到你喜爱我们这座城市,我很开心高兴……”回信中,韩书记也给小坚洛“回赞”。“见信如见人。小梁同学,你人小志气大,心里有梦想,不忘中国‘根’,长大了立誓要回中国、到上海为祖国奋斗打拼,我要竖大拇指称赞你!祖国永远敞开怀抱,随时迎接你们,上海永远欢迎你们。”
用征文诉说“我梦想的中国”
提起参加夏令营的初衷,梁坚洛坦言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我的父母也很赞成,一直培养我的写作能力,听说这次组织小记者夏令营,我马上就报名参加,收获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次来沪的30多名澳大利亚学生年龄在11至15岁之间,是从墨尔本新金山中文学校4000多名学中文的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不但中文基础较好,而且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上海市侨办主任徐力介绍。
“新闻实践”是夏令营的一大主题。13天里,小记者们走进新民晚报社,聆听了大报名记们的精彩讲座;来到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动手尝试《少年报》的编排校对;还坐上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台,零距离体验万众瞩目的瞬间。
两周的学习参访间,这群小华裔用心所见、所闻、所思,并以《我梦想的中国》为主题书写征文,畅想心中的“中国梦”。上海市侨办将60余篇作文交付新民晚报社,邀请资深编辑阅评,并选取优秀作品刊登于本报《快乐作文》等版面。
“小记者的视角眼光是稚嫩的,但却是独特的、坦诚的,希望这次活动可以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留下一个完整的、客观的、真实的、亲切可爱的中国印象。”徐力认为,韩书记的回信表达了他对海外华人华侨为上海建设发展贡献的肯定,能够激励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热情,增强他们作为华人后代的自豪感,继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的代言人和宣传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