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身边有座科普公园吗?怎样的科普公园,你会喜欢呢?市科协特别联合本报,共同发出一封名为“你心目中的科普公园”的创意征集“英雄帖”,邀请广大读者为科普公园出谋划策。
“上海有一两百块公共绿地,每天来往游客超过百万,如果有绿的地方就有科学,人们在蓝天白云下、碧草清泉旁休闲嬉戏时,就能与科学轻松地‘打个招呼’。”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如是描述科普公园的迷人蓝图。“当然,建科普公园不是要大兴土木新建公园,而是希望能给现在的公园添几分魅力,也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另辟蹊径。”他说。
如何选址
十多年前,就有人建议,首座科普公园落户复兴公园是最佳方案之一。复兴公园本就地处历史积淀深厚的“科学宝地”——与其背靠背的科学会堂,一场场科学论坛、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曾滋养过多少代上海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走出科学殿堂之门,几步路便来到公园绿地,在更开放的空间中、在大自然里继续“邂逅”科学,“白相”科学,享受科学,岂不相得益彰?不知广大市民意下如何?
“科普公园,当然不能局限于动植物领域的科普,要扩展公园的科普功能。如何既让市民边逛公园边畅游‘科海’,又不打扰他们既有的游园习惯,需要更多倾听百姓心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方岩告诉记者,筹建中的科普公园不是一座主题公园,而是在公园原有功能定位和历史人文基础上,注入科学元素,融入科普色彩。如果首座科普公园试点成功,受到市民欢迎,这一形式将在全市更多公园绿地推广。
怎样定位
或许,这将不仅是上海的第一座科普公园,在国内外其他城市中也没有先例可循。因此,对于上海“原创”的科普公园,著名脑神经科学家杨雄里院士更多思考的是,它要怎样给人与众不同的科学体验。“在上海,各类科技馆、博物馆都不少,不过大多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当科普走进大自然,面对开放的室外空间,又会是何模样?究竟能散发出怎样的吸引力?这可不是把科技馆里的东西搬到户外这么简单,有待科普工作者的创意设计和思维突破。”杨雄里院士建议,科普公园不应仅仅是物理意义上打破了科普场馆的围墙和天花板。科学要走进公园,与市民共享绿地,那就要更贴近市民生活,贴合公众需求,讲市民爱听的“科学故事”,而且要随着社会热点的变化及时更新内容。
有何高见
上海人的科普公园,上海“原创”的科普公园,还需更多上海市民的高见!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如何规划科普公园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你又会如何为科普公园选址?赶紧给我们写信(发送电子邮件至she@wxjt.com.cn),或回复“上海科协”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shkx47),来为“你心目中的科普公园”出主意吧。 本报记者 马亚宁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