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热心公益,退休11年帮260多名困难者找到工作——~~~
热心公益,退休11年帮260多名困难者找到工作——~~~
热心公益,退休11年帮260多名困难者找到工作——~~~
     
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心公益,退休11年帮260多名困难者找到工作——
闲不住的“青浦好阿姨”姚美娟
金志刚
■ 姚美娟与居民拉家常,化解邻里矛盾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她出生在青浦区浦南村,如今在练塘镇浦南村、卢潼村、小蒸村一带名气很响,“老家的人”有困难总会想到这位“老阿姐”;她有着48年党龄,做了15年的纪检干部,退休后的11年中,帮助260多名困难群众找到了工作;她7年前就搬出了夏阳街道青城社区,但如今每天依然到青城社区“上班”,作为志愿者的她巡逻、清扫卫生,每天要忙一上午。她被乡邻们叫作“姚阿姨”,本名“姚美娟”。

  每天“上班”当志愿者

  前几天一个早上,记者跟随姚阿姨从她现住的青浦区夏阳街道锦泽苑小区,坐6站公交车,来到青城社区。戴上红袖章,这位67岁的老志愿者又开始了一上午的活动。

  2003年,姚阿姨从青浦区监察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当时住在青城社区,她一退休就当起社区志愿者,11年来“痴心不改”,以至搬了新家,依然每天回老小区服务。

  每天早上7时半开始的社区“巡逻”,姚阿姨风雨无阻。只见她看到停放得不整齐的自行车,立马上前挪挪,整齐了,开心地笑笑;又看到一个垃圾桶坏了,就自顾自嘀咕:“记住,记住,去物业说一下!年纪大了,怕记不住。”遇到认识的人,就热情地打个招呼,问问对方近况,然后继续前行。

  闲时坐下来,姚阿姨说起自己的人生:17岁入团、18岁入党,当时是“铁姑娘战斗队”的一员,种田是一把好手;1988年之前,是当时的小蒸乡党委委员,“宣传、组织、妇联……啥工作都做过。”丈夫就是那时候认识、相爱并相守的;1988年之后,调到青浦区做了一名纪检干部,直到退休。“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农民,闲不住,想为大家做事情。”姚阿姨说。

  “求助热线”11年不敢换

  姚阿姨的爱人20年前就去世了,她带着两个女儿顽强生活。如今和小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女儿女婿都支持姚阿姨的“工作”,特地在家里腾出一个房间,作为姚阿姨接待求助者的“接待室”。

  说起退休后的“工作”,姚阿姨说:“我在区里面人头熟,老家的人想找份工作,做做保姆、保安,搞点绿化养护,当个市容协管员之类的,我就去牵线搭桥。”这位“就业指导员”成果斐然,11年来,经她介绍找到工作的人多达260多名。

  在姚阿姨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介绍工作的情况:哪年哪月哪日,来自哪个村的谁,介绍的是什么工作,工资多少,有什么联系方式,全都清清楚楚。

  求助者通过口口相传知道了姚阿姨这个人。11年前,姚阿姨的一个小灵通号码,成了老家人的“就业指导热线”。“11年了,不敢换这个手机号码,怕人家找不到我,一直到今年3月份,我才换了一个电信的手机号码。”

  值得信任的“知心大姐”

  姚阿姨是个热心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是要拉一把。她随身携带的包里,总是用信封装着1000元钱,“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就给一些钱,让他们渡过眼前难关。”而依靠退休工资生活的她,慷慨解囊的背后是两个女儿、两个女婿的支持。

  今年60岁的谢金宝阿姨,家住庆丰新村,离姚阿姨原所住不远。2001年谢金宝丈夫因病去世,当时女儿17岁,正准备考大学,“我又没工作,还因丈夫治病欠下6万多元债,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一死了之的想法常在脑子里盘旋”。

  打电话给姚阿姨后,谢金宝才感觉“有人和我在一起”。但姚阿姨给她介绍的一份保姆工作,她一开始感觉“丢面子”:“第一次跟雇主见面,姚阿姨陪我去的,我坐公交车,还没下车就远远看见姚阿姨焦急地等在站台上,那时候我眼泪哗哗的,一下子想明白了,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和女儿,没什么丢脸的!再想不明白就对不起姚阿姨了。”

  如今,谢金宝早已苦尽甘来,8年前她又找了个老伴,3年前不再做保姆了;女儿也已大学毕业,现在远嫁新加坡,育有一男一女。谢阿姨说:“多亏当初姚阿姨帮我!”

  在庆丰新村,谢金宝还有一个“小姐妹”叫封莉静,后者“遇到困难”时,谢金宝把姚阿姨介绍给她。“3年前,女儿正在读大学,丈夫做市容协管员,我有慢性肾病,只能在家休养,生活的重担压得我都快透不过气来。”封莉静说。

  当时姚阿姨一接到封莉静的电话,匆忙赶到她家,一看“家徒四壁”的情形,立马塞上500元钱:“先拿着看病吧,其他的,我再想想办法。”第二天开始,姚阿姨就马不停蹄地跑区教育局、区妇联、区总工会,反映封莉静家里的情况。街道领导关心重视,不仅各种困难补助得以落实,还帮封莉静找到了一份力所能及的保洁工作。去年,女儿许朵大学毕业,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报喜电话打给了姚阿姨。

  老家闻名的“慈善家”

  对于姚阿姨来说,“老家”总是她很难割舍的一个地方。而对于老家的困难群众来说,说“姚阿姨”是“慈善家”也不过分。

  在老家,有一位叫顾月珍的独居老人,今年已经73岁。姚阿姨总是定期地看望这位“老阿姐”。老阿姐嘟囔家里太安静,姚阿姨就买了一台22英寸的液晶电视机给她解闷;老人做饭不方便,姚阿姨又送去一个电饭煲。平时,买菜、配药、送衣服,从不间断,一帮就是十多年。姚阿姨说:“独居真不容易,我一定会帮到底。”

  在老家,还有一位叫钱玉妹的“阿妹”,比姚阿姨小11岁。钱玉妹出生在浦南村,嫁到练塘镇,婚后3年丈夫就因病去世了,襁褓中的女儿嗷嗷待哺。“我女儿现在27岁了,已经硕士毕业,在大盈中学教书。20多年啊,要没有姚阿姨,我们娘俩真不会有今天!”最令钱玉妹感激的是,“2001年,女儿想到青浦城区上好初中,姚阿姨把我女儿户口迁到了自己家里,这样我女儿才进了东方中学。”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东方大律师
   第A15版:新民法谭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闲不住的“青浦好阿姨”姚美娟
抢优等生不难 让普通生变好才牛
“上图”二十余万通尺牍 应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3闲不住的“青浦好阿姨”姚美娟 2014-05-18 2 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