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图”二十余万通尺牍
应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王蔚
  本报讯 (记者 王蔚)在纸张尚未使用之前,我国古人写信是以竹片、木片为载体,竹片叫“简”、木片叫“牍”或“札”,长约一尺,于是便有了“尺牍”之称,也成为后人对古代书信的统称。据悉,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清至当代尺牍原件达二十余万通,列国内各大图书馆前茅。在昨天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等主办的“人类记忆与文明变迁——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提出,应将尺牍尽快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尺牍为后人考察历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在研讨会上说,尺牍的史料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即所谓“读其文可以参稽其事迹,想见其性情”。而且,尺牍是人物研究最直接的史料,因为私信是属于自传的范畴,是了解传主在特定阶段真实经历和隐秘心理的最佳佐证。

  此次,上图方面有意将尺牍申遗,是因为该馆所藏尺牍不仅数量多,且内容价值极高。黄显功介绍说,明清尺牍中有一大批由收信人及其家族保存的家藏尺牍和由收藏家搜罗辑藏的尺牍,前者有《颜氏家藏尺牍》《诗笺朋旧尺牍》《曲园所留信札》《冬暄草堂师及笺存》等,后者如《国朝名贤手札初、续集》《武进陶氏集藏清代各家书札》等我国名家尺牍的代表作,这些原始尺牍保存了一批特定人士的交往记录,既是个人的记忆,也是群体的记忆。此外,还有一批珍贵的个人档案,如盛宣怀、唐绍仪、熊希龄、柳亚子等私人档案,其中有大量公私尺牍原件,总数超过十万余件,折射了晚清以来的风云变幻,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是珍闻秘史的原始记录。

  黄显功认为,存世的中国尺牍文献是亟待保护的人类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东方大律师
   第A15版:新民法谭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闲不住的“青浦好阿姨”姚美娟
抢优等生不难 让普通生变好才牛
“上图”二十余万通尺牍 应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3“上图”二十余万通尺牍
应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2014-05-18 2 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