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笔者带着女儿去居家附近的少年宫,想让平时绷紧学习神经的孩子放松一下。然而,到了那里,甚感遗憾:一些原本适合儿童天性的活动设施和场所荡然无存,整体感觉已没有“少年宫”特有的内涵,与社会上的某些带商业性质的景象却似曾相识……
少年宫历来是少年儿童课余生活、学习及娱乐的场所,被称为“少年之家”。笔者孩童时参加课余文艺宣传队,都是在少年宫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排练演出的,许多知识的积累和课外实践也都离不开这个业余阵地。星期天和节假日,少年宫也是我们孩子尽情游玩、享受快乐的一方天地。某种意义上说,少年宫就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和“娱乐园地”。
然而时过境迁,少年宫渐渐演变了功能,与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尤其是近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许多少年宫不姓“少”,而成为成人的娱乐、游戏场所,甚至变为商场;还有的俨然是个“学校”,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充斥其间,活动场所被改成教室和电子游艺房,使原本就少的活动场所更加捉襟见肘……
媒体曾报道,在上海市某届少先队代表大会前夕的预备会期间,有1500多份提案直击对少年儿童不利或有损孩子健康成长的事物和现象。其中,“把少年宫还给我们”的呼吁尤为凸显。这是发自孩子们内心的呼声,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少年宫无疑是培养孩子兴趣、营造课外学习氛围、掌握生活基本技能和展示孩童天性的最佳场所。因此,请把少年宫还给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