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特殊年代,陆焉识在大西北过了一段非人的生活,而冯婉瑜还在上海过着小日子。岁月检验二人的感情,并贴上了合格证。或许正如电影中所陈述的那样,一个人孤单久了,就渴望另一个人的归来,陪着自己度过漫长而寂寥的一生。其实,陪我们度过一生的人,只有我们自己。那些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过的人,都会相继离去,根本无暇顾及你的感受。冯婉瑜举着牌子去火车站寻找的不是陆焉识,是一段特殊时代的回忆和她自己。电影中呼啸而过的火车和不停出现在银幕上的时间,告诉我们岁月的流逝如此之快,来不及回望。女儿丹丹的芭蕾梦也被现实砸碎,她成了毛纺厂的一名女工。这两点才是《归来》的悲剧根源:时间无情,现实残酷。
看完电影,很多人大呼不过瘾,还没有高潮,银幕上就出现了字幕。其实,真正的波涛汹涌都在剧情之外。这次,张艺谋没有像《山楂树之恋》那样把故事讲得透彻,他想把冰山留在水下,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尽管这样,《山楂树之恋》和《归来》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特殊年代的爱情,悲剧原因是两个人有一方身患疾病,说白了是一种“韩剧模式”。就像当年的心灵鸡汤一样,那种漂浮在空中的生离死别已经很难打动中国观众。观众在影院哭得稀里哗啦,那还多半得归功于陈其钢的电影配乐的催情。
好电影并不一定在当场让人从头哭到尾,好的悲剧应该带给我们生命的绝望。《归来》虽然砸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但它的悲剧性还远远不够。尽管化妆师把陈道明的脸化得够黑,尽管陆焉识在瓢泼大雨中啃地瓜发出了清脆的响声,还是不足以表达那段生活。或许,张艺谋是想用一种平静、平淡的形式讲述大爱,但是,大爱需要大铺垫。缺少铺垫的爱,会让我们觉得这一切发生得太过唐突。
《归来》讲述的是陆焉识的归来,那个一同归来的人,还有张艺谋。经历一系列分家风波之后走入正轨,一定希望摆脱种种干扰,带给我们自己风格的艺术。只是,《归来》似乎和观众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
但不管他因为走错路拍过多少足以自毁形象的作品,观众都像陆焉识原谅自己女儿那样原谅了他。每一次归来都有其意义,我们依然期望张大师的下一部作品(据说是一部科幻大片)会让我们看到更浓烈的个人风格,就像《红高粱》的“野”。归来并不仅仅是肉体的挪动,更多的意义来自心灵。
归来不容易,既然来了,就应该不把自己当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