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小巷,汽车不让摩托车助动车,后者不让自行车,而几乎所有交通工具都可以在遇见行人时横冲直撞,频繁鸣笛、肆意驱赶。当然,同为汽车,又因车辆性能的好坏及驾驶员素质、胆略的高低而使车道上时常呈现出“硝烟弥漫地拼杀”的光景,俨然是丛林法则的活教材。
近日,某地一公交车司机因对助动车司机鸣笛而遭其殴打的新闻引人注目。当我们在谴责助动车司机的暴行时,是不是考虑过当你被这样无理且刺耳的鸣笛声骚扰时的感受如何?不少司机在行车时中鸣笛并非真是遭遇险情,大都是由于别人挡了自己的道,或者是各种让自己“不爽”的情况,即便这种不爽通常只须等上几秒钟或者轻踩刹车即可克服。于是乎,前车稍慢数秒,后车的鸣笛声此起彼伏。类似的情况何止于行车习惯,乱穿马路、地铁内进食、演出途中在座位上接打手机、违规摄影摄像、插队等行为虽看似各异,但其成因里一定有“利己主义”的影子。
我们无法要求社会全员都忘我无私,但不应容忍本质上损人害己的利己主义。至于消除利己主义,其实,只要学会换位思考,即凡事都能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他人的得失,假以时日,其必会式微。要达此目的,短期而言应下猛药,可显著加大对各类过度利己行为的惩处力度,使潜在行为人因牟利成本过大而踌躇犹豫。尤其是重点整治诸如汽车乱鸣笛及乱变道抢道、乱穿马路等达不到犯罪程度但违法违规的不文明行为,如此才能防微杜渐。要让公民自小就明白,利己主义损人害己,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为他人着想光荣,给他人添麻烦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