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原有的几首古诗被去掉了,心里很难过。把一段最近的亲历写在这里,想说的是:其实人心与诗,离得并不远。
今夏家族中六人一行,到四川青城山度假,同行者年纪最小的,是我妹妹的孙子天天,七龄童。天天跟我这花甲老妪最黏糊,一有空就在一起,不是讲故事就是绕口令、猜谜语,再就是他背诵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几首古诗,让我猜题目、作者、时代。“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我猜“池塘”,他说对一半,为我做手势向上猛指,我又道“池蛙”、“池莲”,皆不中。最后还是他告诉我是白居易的“池上”。但无名氏的《画》、李峤的《风》都猜着的,得了两个五角星。
我想:“这小小子可能通点诗性。”那么,试他一试?我知道,一个人最初的诗性训练,应该是对对子。记得李渔《笠翁对韵》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云,于是照着,跟天天也玩起对对子来。走在乡间的田陌上,我把要求跟他说了,抬头上指:“天——”,他低头下指:“地——”,我说“天上”,他对“地下”,我继续“天上云”,他跟进“地下土”,“天上云白”——“地下土黑”。(是黑的么?是的。在中国,除了北大荒,唯有这成都平原有黑土了。)
换个个儿:“天上白云”——“地下黑土”。
“天上白云飘”,“地下黑土——嗯……”天天一时对不出,我启示他:诺,到那边土上去踩一脚,体会体会。他真的去踩了一脚,然后大声道:“硬!地下黑土硬。”
“天上白云飘悠悠”——“地下黑土硬邦邦”。
“天上白云飘悠悠向远方”——“嗯……”
看样子对不出了,算了,到七字句为止吧,别为难这小学一年级生了。
下午,索性去寻找我们自己的诗。大自然是一座诗的宝库,随处有诗可觅。站在庄稼地边,玉米叶首先跳入眼帘。
“像什么?这样长长的、边缘弯弯曲曲的?”
“唔——像海带!”好!挺好。就要这样的想象。
一阵风吹过,“海带”轻轻摇动,有了:“玉米摇海带”。
诺,这大大的圆形叶子是芋艿叶,“像什么?”“像扇子!”好!“芋艿顶绿扇”。
“这个呢?辣椒叶子——”“像纸船。”不错,这双子叶植物长圆形带尖尖的形状,是有点像小纸船,“辣椒拴小船”,又是一句。
那么它隔壁的番茄呢?番茄叶子外缘有锯齿形——“番茄露牙齿!”
不,不好,不美。“露——”两人一时想不出。回家吃了饭继续想。终于,想出了“番茄露笑颜”句。好,人在笑起来的时候不就露出牙齿了么?虚拟拟人。
为了押韵、平仄,个别字眼做了点改动,句子前后又重新排了下顺序,最后得诗为:“芋艿撑绿伞,辣椒拴小船。玉米摇海带,番茄露笑颜。”
“题目呢?”
“题目就叫‘叶’吧,嗯?”我征求意见地问。
“不,叫‘叶之一’。”好小子,他还不过瘾呢!
回上海前,我们请天天的堂舅舅、书法家翁俊华浓墨酣畅地书录了这首“诗”,最后的题款为:“七龄童潘彦与花甲老妪翁敏华合作于甲午夏日青城山麓。”天天小心翼翼地把诗握在手里,坐飞机带回家。是啊,也许以后一不小心当上个“诗人”什么的,这,可是人家的处女作哦!
成语有“含饴弄孙”。现如今“含饴”怕是“弄”不了“孙”的:嘴巴早已吃刁了的小皇帝们,谁还会在乎你那块麦芽糖?“含诗”却逗“弄”得“孙”诗兴大发,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