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部北京民间剧社制作的话剧《到现在还没想好》,引起“80后”集体共鸣,该剧呈现的是眼看到了甚至过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却犹豫、恐慌到恨不得停止生长的状态,这样的内容正好与当下话剧主流观众的年龄段吻合。
连日来,话剧中心上演的原创话剧《长生》,聚焦80岁老年文学家细腻内心,呈现出人生晚年复杂、深刻的回忆与思考,宣泄着依然昂扬的生命力和对价值观坚持的意志力。看过这出戏,就仿佛做了一个人生最后阶段的“预检”——不仅预先体会即便拥有众人拥戴的地位,到了80岁的人生也可能因为各种能力退化而索然无味;甚至被所谓公众的力量左右自己的思想……对该剧的认识,就是对自己人生的“预检单”——当下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过的吗?《长生》迫使观众必须“预先就要想好过值得的人生”。
该剧开场就抛出80岁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生理衰退以及随之带来的精神动摇。文学巨匠默林一周后八十大寿,必须与各级领导、外孙女所在学校的校长等“社会各界”共庆。因此,他唯一的女儿建议他洗个澡。他的上门女婿、也是他当年的博士生、现在的“默学传人”主动表示来帮他搓澡。可是默林觉得自己已经老朽、褶皱的身体,自己都看不下去,怎能“示人”?况且一个人如果连澡都不能自己洗,还有什么尊严?待他自己洗完澡出来,却发现比他小一岁的夫人在脚上涂指甲油。她一边涂抹,一边纠正道:“你是八十,我可只有七十九!”老人们都不服老,女儿却匆匆赶来,强行帮母亲套上袜子根本不顾其指甲油未干:“保暖要紧!”当贺寿的花篮送来时,默林却愤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因为,他根本就闻不出任何一朵花儿的香味了。他年迈之后,写两行字就眼花,所以最近根本拿不出什么作品——对于以对生活感受为灵感来源的作家而言,这相当于折断了思想的翼翅。
最让他难以适应的是书房外的“社会潮流”——当他听闻地震,决定把毕生所有存款捐给灾区时,电视记者问他:“您捐款的数额比80后作家捐的少,您是怎么想的?”“当全国上下一片哀悼之际,您举办寿宴合适吗?”当他被邀请到电视台谈“以300亿建造中华文化城是优秀文化传承之际”,他一听300亿就质疑,却被摄像切了镜头……
默林的女儿、女婿都以自己的方式“孝敬”父母——却也未必是默林夫妇想要的。女儿无法传承“家学”,就承揽家务且嫁给父亲的博士生,让“上门女婿”来传承。上门女婿虽然也曾创作过《新激流三部曲》,但终究因为“墨学研究”更有“前途”而把小说毁了。他们的委屈与隐痛,被他们的女儿、默林的外孙女戳破——“他们以为我是默林的孙女因为我姓墨,他们不知道我姓墨是因为我爸是上门女婿!”外孙女还嫌弃母亲穿紧身粉色西装,觉得妈妈到了“该遮就遮”的年纪……
当默林在八十大寿那天取消宴席,改为让家人签署遗体捐赠书的时候,他突然中风了。当家人围聚在医院里,剧中所有人对生命、生活、年轻、美好的流逝却再也留不住的情绪,都集中在艺术化处理的默林的举止上——他迎向舞台一角的光亮处,表示了对生的无限热望。剧终。
这出剧目在艺术手法上并不太丰富以至于好像没有高潮,平实、真切地解剖了老之将至,冷静、客观地浓缩了“老”对老人的各种巨大影响,以及中年人和青年人对老的各种巨大误会。人生的一大无奈就在于——没法儿事先就想“对”,例如为人父母才真正懂得养育之恩,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美好等等。一般人,也没法甚至根本不会去想自己老了会怎样,因此多半不懂得老人也有敏感的心。所以,“预检单”的第一层意思是,这出剧“预演”给你看老人的内心,帮你更懂得他们想的不仅止于“常回家看看”——虽然,这一点很多中青年人也做不到。同理的“反证”——也只有事后才会明白。外孙女尚且年少,所以恣意,也因为处在青春里的美好而不自知。她要活到她妈的年纪才会悔悟“直别别”里隐含的“小恶”。
“预检单”的第二层意思是——这出剧“预演”了“位高权重的名家生活”。你以为那些拥有头衔、名望的权威真的活得比你舒畅滋润更自由吗?高处有高处的不得已、不能违、不可抗——想按自己的意志吃一顿饭都吃不好啊!
“预检单”的第三层意思是——这出剧“预演”了“看似对的生活也可能根本不值得过”。上门女婿为何最终撕掉了自己的创作?他过上了所有人都觉得对他而言是“对”的生活,可是总是无意中被挑战自尊。当默林病倒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大学里立刻有人开始“撬”上门女婿的行政职务……
戏剧的功能之一就是警示人生。《长生》告诉我们人不可能长生,却无法停止对长生的无止境追求。既然都打算活到老,那么,我们就要好好想一想,到底应该怎么活。
至少,总是“到现在还没想好”的青春是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