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记着初次步入汉口路309号的情景:在门前伫立片刻,打量一番气度不凡的楼宇和宽敞的门堂,内心是有着浅浅的激动的。眼前似乎浮现当年史量才、黎烈文等先人的身影,还有,1949年的那一天,范长江、恽逸群等带着延安解放日报的报头走进这个门堂的时候,楼内外的人们一定都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开始了。那是1984年夏天,我从旅居多年的福建来到沪上的这家大报报到,先在总编室过渡一段,而后便到了文艺部。
不久便有闽地友人到报社来看我,自然也要细看一番从历史中走过来的这些楼宇,——309号是申报馆所在地,斜对面的274号则是新闻报旧址,当年“三足鼎立”的还有一张时报,听报馆老人许寅说在靠近望平街(今山东中路)的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福建的朋友也是吃新闻饭的,便说看着这些大楼,心里头感到亲切和温暖,“你们在这里工作,是不是有一点守护者的感觉呢?”
在报社待了一段时间,我对被称为中国报业发祥地的“报馆街”有了一点了解,有时候走在山东路上,举步移目,会想象这条小街在那些年代先后出现的大小报馆的情形,天铎报、民立报在哪个所在?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设在哪些屋舍?还有大共和报、警钟日报、苏报、晶报、立报……全盛时期,短短几百米的小街以及邻近街道拥有50家各类报馆,它们都在什么位置呢?(“孤岛”时期的文汇报在四马路,后移至圆明园路,新民报晚刊较早出现在圆明园路)昔日马路上报贩忙碌的身影中,有报纸的创办人从他们之间走过吧,比如章太炎、蔡元培、于右任、柳亚子等等(宋教仁、章士钊等也曾在这里的相关报纸当主笔)。望平街,一条不起眼的街道,竟然同那么多的风云人物结缘,那些在“铅与火”的运作中产生的“时代的声音”,以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记录着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近现代历史。正如曹聚仁先生所说:从启蒙运动以来,每一个与政治活动有关的人物,没有不在望平街留下足迹的。
从有关记载中得知,上海最早的报纸是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报址就在海关路即后来的汉口路,尔后诞生的沪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也在同一条马路上。由此可见,“报馆街”的中心,就在后来定名汉口路和山东路的这一带。
上世纪90年代,解放日报在274号原址建造的26层大楼落成,原来在309、274号上班的员工,都集中到300号新大楼办公,上海报业协会和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则留在了309号。
由于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出入方便,极有利于报社采编人员的通联工作,编辑部同市民公众也有近距离的亲切感。我们因编文艺副刊,结交不少文艺界名人,名人们有时也会到编辑部来看朋友。我一直记着文艺部先后接待并宴请王蒙夫妇和刘心武等作家的情形,他们都说报社占了好地段,到这儿来看看很方便。有一次报社领导在王宝和宴请漫画家华君武和丁聪沈峻夫妇,席间丁老先生就说到申报、新闻报的所在地现在还有一家报纸在,很好啊。大家还谈及经济、文化、地理因素等对于新闻业经营的重要性,一个共识是办报纸人气很要紧。
如今,我们这些人都先后告老“归田”,但对过去岁月总有许多怀想,——汉口路,仍然是我们铭心牵情的精神家园。
十日谈
一条路一个人
绍兴路是一条文化街,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