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为老友相会、共叙友情,相聚去浙南楠溪江景区游览。其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着实让大家思考。
那天午后按日程大家在石桅岩景区活动,手机上收到这样一条微信:“中午,一群上海游客在石桅岩景区小停车场席地用午餐。过后地上狼藉一片,素昧平生的另一辆车的一位上海老年游客看不下去,就把前面客人丢弃的垃圾一点一点捡了起来,丢到几步之外的垃圾箱内,此举令人感动。”微信是我们团的导游老瞿发的。老瞿从业多年,见多识广,是一位资深人士。随同微信文字还发了两张相片,那位穿白色冲锋衣弯腰捡拾垃圾的女士不就是我们团友,上海建科院退休高工唐工嘛!原来,听说石桅岩景区上下落差较大,要上坡下坡,唐工身体有所不适,主动放弃入园,在大门口等大伙,老瞿放心不下,也在外面陪唐工。老瞿的微信发出不一会儿,密集的点赞从各方蜂拥而来,同时也少不了对另一拨上海游客的惋惜。
后来我们才知道,前一拨上海游客是一个经济团(低价团的一个委婉说法),团费中不包午餐,他们上车前在停车场进餐,东西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盒饭、有泡面,也有面包干点,匆匆进食,餐余垃圾随地抛弃,即使垃圾箱就在几步之外,垃圾入箱只是举手之劳,一个个也懒得走上那么几步。
同是上海游客,行为如此不同?我们这个团里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个低价团不是没有像老唐这样高素质的人,但最后“集体不讲卫生”,还是“从众心理”的原因。有些人在单个人,或者有限的几个人出现在某一场合时,会比较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会尽量约束自己,而当周围有人出现明显的有悖社会公德、有违社会良俗的举动时,他们心中原本就基础不牢的价值判断系统立马出错,个人约束机制随之崩溃。在某些群体中,往往会发生道德“雪崩”效应,群体成员会堕入“集体无意识”状态。
媒体上经常出现对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种种不当举止的批评,外面的不雅行为的纠正还得从家里日积月累的“汏脑子”“校路子”做起。当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国内旅游、出国旅游成为不同社会阶层民众普遍的选项时,部分人群在游程中的失态不雅举止和“集体无意识”状态,要完全避免,一时三刻也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国外见到我们一个邻国的旅行团,他们也是大声喧哗,欧洲人见了也皱眉头。经过几十年时光,来自这个国家的游客在公共场合的个人和群体举止逐渐为外界认可。我们的旅游团众也会不断上台阶的,像唐工那样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有信心。但是,有信心并不等于可以坐等,社会各界,包括旅游业界有必要不懈努力,除了加大“汏脑子”“校路子”力度外,旅游业业态的适时调整和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