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初夏的清晨,当我快看完一篇有关父亲给女儿的婚礼祝辞的长微信时,文末突然跳出的父亲名字,让我一下怔住了——因为我曾经有一个英年早逝的同事,名字和这位父亲一模一样。那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名字组合。
脑海里一下跳出同事的长相、神态以及声音,竟然还无比清晰。来自北方农村的他,是当时体育部门里最年轻的记者之一。
虽然我们共事时间不长,但他的努力与敬业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他并不喜欢喝酒,酒量也不佳,但为了得到被采访对象的信任,在一些场合,他经常硬着头皮喝酒,最后生病,多少与此有些关联。那个时候,足球报道竞争异常激烈,而在上海他又没有任何根基。
还有一件有关他的事情同样令人记忆深刻。那是在他去世一年后的某一天,一个部门同事,居然突然接到了他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那个部门同事当时吓得可不轻(他无意中触碰了那个去世同事的手机号码,那边再打回来的;但不知打过来的是谁)。听闻此事,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个部门同事,赶紧把他的通讯方式删除了。
后来想起一篇西方人写的文章,讨论你会不会删除你手机里逝去的朋友。其中一个观点是,当数字化社交重新构建了我们的生活之后,我们更容易通过个人博客或者朋友圈的帮助,去缅怀一个人。
的确,如果让我们主动地去追忆逝者,还是会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存在,就像我的那个同事。并且,至少,他的存在,也在提醒你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人总是要死的——后面,你可以发散出去想通很多事情。
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你很容易地与陌生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反之,也可轻易地与熟人终止一种紧密联系。
罗宾·威廉姆斯过世一年后,仍有150万粉丝没有取消对他的关注;在姚贝娜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里,每天都有粉丝来和她道晚安……
删与不删,其实这是很私密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只是想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保留他的手机号码,因为他实实在在是我人生的组成部分,尽管很小很小。
抹去他们,也意味着抹去了你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兴许还能帮助你在余生中更好地善待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