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安机关一直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解救出无数被拐卖的妇女,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黑底白字,电影《盲山》片尾的这一行字,并没能缓和此前近两个小时令人绝望的阴冷。
因为“感动河北”的乡村女教师郜艳敏,关于“拐卖妇女”的讨论,两周来很是激烈。于是,我翻找出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想要看个究竟。可惜,这个被涂脂抹粉的故事,叫我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觉得披红挂彩,颠倒黑白。
后来,有人给我推荐了李杨导演的《盲山》。不太知道这部电影,倒是看过李杨的另一部作品《盲井》,深刻、写实,叫人印象深刻的是遍布镜头的那种视而不见的“盲”。
《盲山》亦如此。最叫人疼痛的,不是一个被拐女大学生数番自杀,反复逃跑未遂的无望抗争;不是她为了筹措路费把自己四十块钱一次“卖给”杂货店老板的无奈哀伤;甚至不是毫无法律常识的村民面对解救民警的隐瞒、阻挠、谩骂和殴打。而是,盲。
不对,村民并不是“毫无法律常识”,只是缺乏对法律的敬畏,知法犯法。买下白雪梅的“公公”说,“你走了我的钱找谁去”;“婆婆”劝她,“女子,嫁谁都得嫁”;“丈夫”黄德贵面对可能犯法的提醒,呵斥道:“坐球牢,谁家媳妇不花钱,我花钱了就是我的女人。”然后粗暴地强奸了她。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大部分电影参演者对这些都已习以为常,正是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和反应,再加上“平实”的拍摄手法,让无法呐喊也动弹不得的绝望,以及视而不见的盲,贯穿始终。
电影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白雪梅艰难地逃出了山村。但,在法治新闻里,白雪梅们或许没那么幸运。在无尽的绝望里,她们有的用硫酸泼向了兄嫂的孩子,被判死缓;有的拿起了菜刀,一刀砍向了那个强奸她的男人。
法治节目总是,像我的小伙伴一样苦口婆心,强调“法律之威,在有罪必惩”,在总结一个个血泪故事的时候。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要用“感动”来绑架郜艳敏们。
唉,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