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上海市、区相关部门共同确定2010年至2012年打通50条区区对接“断头路”。然而已是2015年下半年,梳理一下,由于各种原因,“断头路”建成或基本建成33条,在建14条,还有3条没有开工。
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居然还有多条“断头路”始终无法打通,让人感到吃惊。更让人惊讶的是,打通这些路竟是3年前就该完成的任务。拖延至今,“旧账”没完成,新的“断头路”打通任务又摆在面前。
8月4日,在39.2℃的酷暑中,市委书记韩正顶着烈日到几个区区对接“断头路”暗访。投以这样的关注,书记关心的肯定不仅是有形的路,还有干部头脑中的管理思路和责任感。
中医讲究不通则痛,轻则中风,重则瘫痪。人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曾经有专家将城市交通比作人体的经脉,“断头路”就是经脉中的梗阻,是“痛”之源。这种“痛”,老百姓感受最深。在韩正调研现场,一位当地居民吐露心声:“韩书记,我们苦死了,你来,我就要当面说,我都拍了录像,全部可以交给你!”老百姓盼望少走些冤枉路,多些畅通便捷,让生活质量高一些,生活成本低一些。要求其实并不高。
同样,这种“痛”,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毕竟,每通一条路,城市承载力就会有所提升,每通一条路,区域的流通就会增能提速。打通“断头路”,是把欠账的城市功能补齐,是把“里子工程”做到“毛细血管”。
道理大家都懂,“断头路”迟迟不能打通,原因究竟何在?我们有理由说,“断头路”断在“头脑”里,断在思路上,是有些区域、有些部门,头脑里科学发展的观念还淡了一些,跨前一步的勇气还少了些。很多城市管理者有时在做规划时,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管接合部,不问接壤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甚至以邻为壑;而到问题出现,需要打通部门壁垒和政策壁垒时,又都畏缩不前,始终是几根“线头”在那里拧不成绳。悬而未决的事情拖的时间长了,就成了真正的顽疾、痼疾。
在市委书记的暗访中,打通连接嘉定和闵行的华江路梗阻,本已纳入2010年至2012年建设计划的项目,却拖延了5年迟迟不能开工;连接青浦和松江的外青松公路中间没有合龙,同样也是列入2012年前要完成的项目,现在却要到明年才能完成。说起困难,大家头头是道——区区对接道路打通的项目,由相关区分别负责腾地和实施,但由于企业腾地遇到瓶颈,影响了开工。更有甚者,造一座桥竟因质量问题,返工一年多。
平心而论,不少“断头路”确属城市建设的“疑难杂症”。有的产权不明,有的是拆迁遇到了“硬骨头”,这些问题不容易解决。但正因为不容易解决,才需要更努力地想办法,必要时,要有创新、有突破。要认识到,为民办实事、解民于忧难,是不分你我的,为了一件利民之事,“越界”一下,“越位”一下,并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
治理“断头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考验干部的“试金石”。上海的改革开放,要做全国的先行者,排头兵。深水区的改革,不仅需要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责任感,需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为在很多时候,要啃的“硬骨头”,远比打通一条“断头路”要难得多。
正因如此,韩正书记在调研中特别强调,我们推进各项工作,必须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断头路”迟迟不能打通,虽有客观原因,但其根本是责任感缺失。由于一个点上的问题,来回协调五年,影响全局,这看似硬件瓶颈,其实是软件瓶颈,反映出我们的管理体系出了问题。
打通“断头路”,要直面问题,更要践行承诺。很多时候,责任感不能仅靠自觉,还需要有制度制约。“断头路”不是上海的特产,全国各地都有。曾有深圳人大代表就“断头路”问题提出,应设立第三方机构对政府承诺进行监督,同时采用像银行对用户一样的信用制度,设立政府信用考核机制。人民日报也曾针对河南某地的“断头路”现象刊发评论,指出“断头路”需用问责“接续”,不管是监管缺失,还是执行不力,都需要把责任明确到相关人员。
我们相信,如果措施到位,责任到位,问责到位,“断头路”终能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