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县,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然而,近日有媒体透露,就在有尊师重教传统的会宁,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却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纷纷转行去做警察。这些教师大多30来岁,已经任教10年左右,按理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会宁招录189名警察,竟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其中不乏骨干教师,甚至包括一名小学校长和一名幼儿园副园长。这种“教师离职潮”,显然暴露出的是部分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会宁教师大批改行一事,并非个案和孤例。我跟运动员打交道比较多,成名之后的他们,谈起对下一代的期望,往往会说“打死也不让孩子踢球”、“打死也不让孩子练体操”,因为学体育太苦,而且成材率太低;有好几个高中同学是医生,他们也经常感叹“要是能不干医生就绝不干”,因为这一行劳动强度大,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甚至会受到生命威胁;甚至有些空姐朋友,有事没事也发发朋友圈埋怨“没法继续待下去”,因为在飞机晚点成为常事后,一些乘客常对她们求全责备乃至故意刁难。
当然,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改行。比如姚明的孩子就可以打篮球,刘翔的孩子最好去练跑步,刘欢的孩子首选应当是唱歌,不过,这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拥有资源优势。但是,对普通人而言呢?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怎么变成了“干一行厌一行”?对一个正常社会而言,这应该是不太正常的事。都不想干老师、医生,难道都去做生意、当老板?显然不现实。
为什么会“干一行厌一行”?以教师(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教师)这个职业为例,待遇低、调动难、晋升空间狭窄,都是离职的主要原因,很难苛求他们一门心思追求一个“安贫乐教”的道德高地。
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有点怨言很正常。但如果某一行业有不少人厌恶这一行,那或许是这个行业出现了某些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