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江边突出之小山也。长江边上有三大矶,采石矶位于安徽马鞍山,乃民间传说李白登仙之处。
采石矶悬崖峭壁,兀立江流,遥对天门山,万里长江奔腾而下,水流至此更为湍急,即“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之处。山上在中唐元和年间就建有“谪仙楼”纪念李白。后屡毁屡建,现在此处有清光绪三年所建的太白楼。人称“风月江天贮一楼”,楼三层,前后三进。左右各有回廊,宛转相通;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可达各层内室。室内画栋雕梁,二楼三楼上各陈列着一尊黄杨木雕李太白像。飘逸潇洒,神态逼真。楼顶为黄绿琉璃瓦覆盖,飞檐翘角,气势雄伟。与一旁的“青莲祠”并称为“李白纪念馆”。
距“李白纪念馆”不远的翠螺山腰,有李白的衣冠塚。这里吸引不少的文人墨客前去凭吊,衣冠塚旁有李白的石刻雕塑,塑像的作者匠心独运,不同于一般的石雕总是端端正正,重心向下。而是身形略偏,两袖宽大如羽翼,整个身体似乎飘飘而上欲飞天而去,真是“以形写神”的杰作。
李白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因受永王李磷之祸的殃及,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顺江而下。后在其族叔当涂县(现在马鞍山市西南部)县令李阳冰处养病。据传其经常在采石矶上饮酒赋诗。有个夜晚,诗人在采石矶舍身崖上饮酒,其崖上有一台,嵌于葱郁陡峭绝壁间,突兀江干,势态壮观。李白醉眼矇眬之中,见月亮掉落于江水之中,急忙跳下长江救月,就此赴水登仙。故舍身崖更名为捉月台。明代正德年间,几个地方官在此接待京官,嫌原名不雅,改名为联壁台。又有一说,见《警世通言》所载:李白泛舟游洞庭岳阳,再过金陵,泊舟于采石矶江边。是夜,月明如画。李白在江头畅饮,忽闻天际乐声嘹亮,渐近舟次。忽然江中风浪大作,有鲸鱼数丈,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奉迎星主还位。”舟人都惊倒,须臾苏醒。只见李学士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李白病逝于当涂是有史料记载的,宋代的薛仲邕在编《李太白上谱》时说:“《旧唐书》载,白饮酒过度,死于宣城;《新唐书》载,李阳冰为当塗令,白依之而卒。并无捉月之说。”《容斋随笔》则引当涂县令李阳冰为《太白草堂集》作序说:“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李白)疾(亟),草稿万卷,枕上授简,俾予为序。”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说明李白是病死的。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的考证,认为是胸膜炎而死。只是大家不喜欢“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潇洒诗人告别人间的方式居然如常人一般,故对此不愿多说,尤其讨厌那死于胸膜炎的考证。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云:“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便是证明。后又有一说,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书生于月夜渡江,见锦帆西来,船头有牌书“诗伯”。书生随口吟道,“谁人江上称诗伯?锦绣文章借一观”,舟中有人应和“夜静不堪题绝句,恐惊星斗落江寒”。书生大惊,见舟中人紫衣纱帽,径投谪仙祠中,书生相随入祠,却并无人迹,只有同样打扮的塑像。明代诗人梅之在途经采石矶时,感慨万千而提一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