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记者昨天下午在留云中学怀少中学按照古代传统仪式举行的一场“冠笄礼”成人仪式上见到的一幕。礼乐声中,师长为学生一一加冠、加笄,家长通过书信向孩子寄语。特别的是,该校所有学生均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老师们希望通过这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虽然父母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都有限,但爱他们的心并不因此而减少。
还原古风
留云中学校长赵惠良介绍,作为华夏传统成人礼的男子冠礼和女子笄礼,从先秦延续至明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为人遗忘。“虽然法律意义上的成人要18周岁,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典礼,让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告别幼稚。”赵惠良说,弱冠之年,戴上的不仅仅是一顶象征成年的发冠,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不畏未来勇往直前的精神;年已及笄,插上的也不是结发许嫁的发簪,更是自尊自爱,独立进取的承诺。
典礼现场,学生身着汉服,跪在蒲团上,学校两名德高望重的老师担任“冠笄者”,为男生戴上发冠,为女生插上发簪。仪礼一招一式,全部按照古风进行。“感念父母,不辞辛劳,恩泽养育,包容沁芳;感念师长,悉心教导,蜡炬奉献,正确指引。”伴随着“赞者”的嘱托,学生们面向师长,作揖行礼,神色庄重。
寄托希望
加冠加笄之后,每名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成人礼物——一封来自父母的亲笔信。初三(3)班班主任钱晓薇告诉记者,为了这封信,老师和家长花了不少功夫。由于很多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不少甚至不会写字,学校特意请家长们来到学校,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逐个和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指导他们写信,有的则帮他们代笔、润色。
腊梅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个。令钱老师感动的是,和腊梅妈妈一样,很多家长即便不会写字,也要把他们心中认为最重要的字写下来,比如,“我爱你”。
班上有一些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才被父母从老家带到上海,和父母感情冷漠,有些还有埋怨。在信中,一名父亲告诉孩子,“不是爸爸不愿意回去看你,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你带来我生活的地方。”
钱老师觉得,通过笔端化解两代人的隔阂,拉近彼此距离,是为青春期埋下一颗亲情的种子。
祝福未来
每个孩子同样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祝福——一枚刻有他们“字”的印章。根据古代传统,成年男女需要在名字之后再加“字”,用以参加社会活动。留云中学学生的“字”,则是由班主任老师根据家长的期望和学生的性格特征,逐个赠予的。孩子们家庭教育上的“短板”,老师努力去补上。“暖男”小尹字“仁煦”,取自《广韵》,希望小尹始终保持热情待人的品质;男生小田不够勤奋,老师赠字“修远”,取自“路漫漫而修远,”希望他能更加勤勉,上下求索;调皮鬼小孙对将来缺乏规划,老师赠字“慎之”,希望其更加稳重踏实。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