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成就梦想。你的梦想,由我呵护——
创新 集社会之力办实事
管办分离,再不是口头上随便说说的。2013年市体育局在举办市民体育大联赛的过程中,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体育协会承办赛事,推进体育社团的自主发展。2014年,篮球、网球、乒乓球、游泳、登山、棋牌、健美操等27家市级体育协会、2家区级体育协会,以及1家体育俱乐部又与政府签约,它们的服务被购买。2014年市民体育大联赛、青少年十项系列赛交给体育社会组织举办。这是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的有益探索。
自上海市举办首届市民运动会和市民体育大联赛后,社会参与办赛逐渐成为共识,市民健身热情不断得到激发。《人民日报》报道称:“在此举背后,申城市民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竞争方式,最佳项目、最优方式被纳入市民体育大联赛和青少年十项系列赛,真正提升群体赛事的含金量。”
本市还创设了全民健身300发展指数,每年向社会发布《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陆续开通了“965365”热线、“上海体育”微博、微信等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 以最大功效做锻炼
2013年,根据《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12年-2014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级体育和卫生部门、部分高校共同合作,以社区健康自我管理的方式,通过专业指导、同伴互助、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全年为7456名市民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服务,鼓励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困扰。2014年,又在淮海楼宇白领中推广练功十八法,对中青年人群中比较常见的肩颈等疾病进行运动干预。
锻炼,绝不做无用功,专业指导有保障。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区级市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和市民体质监测中心的全覆盖。
【数据】 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社区配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常住人口总数的1.94‰;全市建成各类体育社会组织951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5.5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达到96.8%,国民体质综合指数长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建设 举全市资源搭平台
做运动,最核心的问题是场地。2011年起,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建设百姓健身房和百姓健身步道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2013年和2014年,建设区级体质监测中心也被列为市府实事工程。
2014年,全市全面开展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集约节约、综合利用和近远期结合”的原则,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基本目标。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目前上海已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居(村)四级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市民出门500米就能享受到公益性体育设施提供的服务。与此同时,上海坚持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着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
【数据】 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市共建成健身苑点917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339处,百姓健身房117个,百姓健身步道268条,百姓游泳池34个。目前全市38600个体育场地中,有84.4%实现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部向市民免费或公益性开放。
场地不愁,赛事支撑,科学保障,上海全民健身,过去五年好样的!
首席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