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良性互动
此前,习主席对英国展开了历史性的“点穴”式访问,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双边建立了全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接着,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率团访华,探寻中荷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双边合作,中荷关系进入“蜜月期”;旋即,德国总理默克尔第八次访华,夯实中德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呈现出“走亲戚”的高频互动模式;下月,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峰会也将举行。中欧间高层互访频繁,充分显示出中欧关系进入了良性互动、深化合作、“好上加好”的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决非偶然,同时中欧合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首先,这是我国长期对欧外交活动,尤其是中国新领导层从全球战略高度出发,实施积极有为外交政策的显著成果。与企图维护一超独霸、高调重返亚太,搅局南海,打造排他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新体系,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的美国,以及与我存在地缘政治对冲、缺乏正确史观的日本不同,秉持多极世界理念的欧洲,与中国有着相当多的共识,无疑是中国大国外交的着力点。
2013年,中欧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双边合作的全面路线图,以去年春季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和相关成员国为标志,中国对欧外交呈现出同时着力欧盟和欧盟成员国,“双轮驱动”不断提速的特点,明确提出中欧要努力打造和深化“和平、增长、改革和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双方依托政治、经贸和人文对话三大支柱,深化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凸显各自优势
其次,中欧合作,尤其是经贸合作在双边关系中的“稳定锚”和“压舱石”的作用日益明确,并正在打造合作升级版。去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中国对欧投资存量已逾500亿美元。中欧关系进入“快车道”,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双边合作务实、互利、共赢的特点。
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关系,建立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上,实现互利共赢。中英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中德在产业创新、尤其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以及金融、城镇化和交通体系,中荷在农业、医疗、环保等领域,中法在核能、航空等领域取长补短,表现出全新的合作态势和结构性升级变化。
再则,纵观新一轮中欧合作,新时期中国和欧洲大国关系的看点是双方强调加强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和公共产品的提供。
中英关系上,突出英国在全球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和其在欧盟和西方国家中的引领作用如倡导自由贸易、投资、亚投行项目等,强调建立中英全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德国则突出中德在乌克兰危机、宗教极端主义恐怖活动、亚欧区域整合等方面的合作;与法国则更多地是探讨在世界气候大会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协作。英德两国均表示要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考虑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开启自贸谈判,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
拥抱中国不甘落后
最后,中国和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合作日益迈向全方位、多层次。无论是习主席访英参观帝国理工、探访曼城足球俱乐部,还是默克尔参观安徽农村和学校,均透露出中欧领导人高度重视夯实双边合作的人文和民意基础。
同时,欧盟成员国表现出张开臂膀,争相拥抱中国,不甘人后的竞争局面,显然这种有益的张力会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 丁纯
(作者系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