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推荐投资理财新选择
~~~本报记者推荐投资理财新选择
~~~本报记者推荐投资理财新选择
~~~本报记者推荐投资理财新选择
~~~本报记者推荐投资理财新选择
     
2015年11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存银行不如另外“找方向”
本报记者推荐投资理财新选择
连建明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
  20年来中国存款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最高的超过10%逐步下降,今年跌破了2%。本次降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更是下降到历史最低的1.5%。这让中国的百姓有点犯难,不少人把存银行作为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现在这点利息,从投资的角度看收益率的确太低。要不要存银行?不存银行又该如何理财呢?

  环顾全球,现在都是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中国步入低利率时代并不奇怪。因此,要获得高收益,需要转换投资思路,好在现在投资理财的渠道和产品已经很丰富了,当然其中也有风险和陷阱。我们结合收益率与安全性,看看有哪些投资可以作为新选择。

  储蓄国债

  是很好的替代品

  本次降息后,央行同时放开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化了,因此,各银行的实际利率与基准利率有所不同,有高有低。从低来看,主要是活期利率。存活期,一般都是随时要用的钱,金额也不会很大,所以,大部分人对此不怎么在意。大家最关心的是利率较高的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存款,因为大部分人这类存款都是为了获取利息收益,此类储蓄银行基本上是利率上浮,只是不同银行有差异。

  虽然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利率上浮幅度大一些,但这些银行的网点很少,如果走很远的路特意找这些银行并不方便,而且,即使2%多一点,这样的收益率也不高。所以,如果追求较高的收益率,存银行并不能作为投资理财的首选。

  银行的一大优势是安全性高,而安全性和收益率都高的无疑是国债了。其实,债券是很好的投资品种,尤其是被称为“金边债券”的国债,其安全性可以说高于银行存款,收益率更高,投资方式也比较简单。

  储蓄国债是最适合百姓投资的一个品种,财政部一年要多次发行这种储蓄国债,特点是期限比较长,一般分为3年期和5年期两种,很多人不愿买国债是觉得时间太长,流动性差,万一要用钱怎么办?其实这是误解,国债可以提前兑取,真的急需可以提前拿出来,而且,只要满半年就有高于活期的利息,而存银行如果没有到期提前支取,只能拿到活期利息。

  从低利率的时代来看,投资一个期限长的品种反而是一个好的策略,因为利率不断走低,一个高利率的产品拿得时间越长越好,早期发行的储蓄国债利率很高,前几年国债利率都超过5%,如今即使是理财产品也很难找到这种高利率又安全的产品了。我们看最近的一期储蓄国债,就是今年8月发行的第七期和第八期储蓄国债,其中第七期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4.5%;第八期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4.87%。今年4月发行的第一期(3年)、第二期(5年)储蓄国债利率更是高达4.92%和5.32%,现在哪里去找这种稳定收益的产品?如果当时买了这期国债,那么,3年或者5年里不用担心降息,可以稳稳地获得高收益。

  另外,现在的电子式储蓄国债还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每年付息,投资者可以拿利息继续投资,等于有了复利。而银行3年或者5年的长期存款,基本上都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如果要每年拿利息,则利率低很多,本次降息后,3年期存本取息的基准利率只有1.3%。

  所以,储蓄国债是一个比存银行更好的投资品种,当然,本次降息后,预计国债利率也会走低。其实,债券中还有不少较好的产品,特别是一些交易性的债券品种,有时候会出现暴跌,从而使得收益率大大提高,前几年出现过年收益率甚至超出10%的情况,如果投资者有心,可以进行研究在债市中掘金。

  银行股

  相对安全的产品

  如果投资者愿意稍微冒点险,那么,投资股市也是一个选择。股市风险很高,一般来说并不适合存银行这种稳健投资者的需求,但是,还是能从股市中找到相对安全的品种,那就是买银行股。

  老实说,现在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因为银行股的股息远远超过存款利率。以工商银行为例,昨天的收盘价为4.52元,今年7月7日公司实施的分红是每股派0.2554元,按此计算,股息率高达5.65%,比工商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1.75%高了2倍多。

  当然,股价会波动,如果买入银行股,也许会跌至买入价之下,看上去账面有损失,但如果你投资银行股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分红收益,那么,完全可以忽略这种股价的波动,只要不卖出股票,就不会有实际损失,而每年拿到的现金分红则是实实在在的。再说,股价有跌也会有涨,只要不是买得价格太高,股价总有涨上去的时候。目前银行股价不高,像工商银行市盈率只有5倍,还是具有投资价值的,长期看风险并不是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股息红利所得是要扣税的,但按现在差异化的扣税方法,持股超过一年则不扣税。为获得较高股息率的投资,本身就需要长期投资,像存银行那样买银行股,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策略,要知道,存银行满一年才能获得1.75%的利息,为什么不能持有1年、2年、3年银行股,从而获得高于银行利息2倍的收益?而且,说不定目前股价较低的银行股在几年里大幅上涨,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这个投资最大的风险是银行未来利润下降,从而使得分红率下降,这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理财产品

  品种多需防陷阱

  还有一个投资渠道就是理财市场,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各种互联网金融的P2P等理财产品,这也是目前最热的市场。

  现在许多人热衷理财市场的产品,记者之所以没有把理财产品作为替代存银行的首选,是因为这个市场实际上相当复杂,并不是一个完全安全的市场。一是品种多,有保本产品,有非保本产品,有投资债权的,有挂钩产品,数量方面多达千种,看得眼花缭乱,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贸然下手,说不定就会遇到一个陷阱。

  因此,绝不能把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储蓄,一定要对每个产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被推销员忽悠。

  对稳健的投资者来说,最安全的是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多数不会有本金的风险,收益比存银行略高一些。但降息后,这类产品收益率也不断走低,比如,工商银行在降息后最新发行的一期针对高资产净值客户的90天保本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6%。投资者可以比较各种银行的理财产品,选择合适的产品投资。

  需要指出的是,预期收益率不等于最后能实现的收益率,尤其是一些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比如某款挂钩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超过10%,看着很诱人,但需要挂钩产品价格正好处于某一个区间才能获得最高收益,这种概率并不是很高,所以,这种产品其实相当复杂,获得高收益并不容易。

  选择理财产品一定要研究分析,防范风险,尤其是不要轻信高收益。低利率时代,不会有人轻易送你高收益,尤其是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推出高得离谱的收益率,不能轻信,不要落入非法理财产品的陷阱。

  其实,稳健的投资还有回购、大额存单、优先股、基金等理财渠道,投资者认真研究,还是可以找到替代银行储蓄的理财渠道的。

  首席记者  连建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一
   第02版:封二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低利率时代百姓如何理财一
钱存银行不如另外“找方向”
基准利率降存款变“鸡肋”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6钱存银行不如另外“找方向” 2015-11-03 2 2015年11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