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深秋,就特别思念父亲詹同。
今年中秋,我用父亲的画儿编发了一篇微信——《中秋节》,可仓促间打错了字,竟把他的作品《中国十个节日传说》写成了《中国是个节日传说》,而且直到第二天才发现,懊恼不已……这个小差错使我想起了与父亲有关的另两个失误。
1984年,父亲在杂文《自以为是一例》里写道:“漫画创作讳忌信笔挥就,尤其是对生活观察不够深入细致时,作品就难免要出毛病。我自己虽有随身携带速写本,记录周围生活点滴的习惯,但有时也失之疏忽,自以为是,犯了常识性错误。……”他在文中自曝差错:在一幅反映上海公交车拥挤的漫画里,一不留神画错了公交车车门的方向。“问题恰发生于我在起稿时未经认真思考即下笔,因而将公共汽车车门画反,铸成一错,发表后,组稿的编辑曾说:‘我们也有责任,当时没能看出来。’一些好心的读者也宽慰我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说实在的,对我的安慰越多,我心里越不是滋味。……”他还特意把那幅错画放在文中做插图。
在繁忙的美术电影工作之余,父亲一直坚持漫画和儿童美术创作,态度极为严谨。他时刻构思,随手勾勒,常常会为一幅作品构思很久,画很多草稿并反复修改,所以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休闲和放松的时间。他也同样严谨地对待自己的差错,坚持用特有的幽默方式认真地更正,不为了所谓面子护短、不患得患失、即知即改,这种精神让我敬佩不已,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1995年梅雨季节,父亲开始整理自己曾发表在全国不同的报刊上的短文剪报,仔细地修改并誊写在文稿纸上,还为每篇文章配上漫画插图,准备编写他的第二本文集。他给这本文集取名为《冰核(北京方言音胡)儿集》。
我和姐姐詹萤不解其意,父亲解释道,冰核儿是在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炎夏里,小贩们提着小篮叫卖的一种天然冰块儿,遇到买主,现敲现卖,一枚小钱能买上一整块,或是几小块碎冰,可吃亦可擦抹额头祛暑。他希望自己的这些随笔能像“冰核儿”般给读者带来些许头脑清凉,并在自序中把这雅致的创意也写了出来。
当年十月,父亲病逝。母亲洪金凤在沪上知名报刊发表了悼念文章《永远的怀念》,提到了这本书。然而,许是知道父亲多年从事美术电影和漫画、儿童美术创作,所涉内容总离不开孩子,编辑在发稿时不假思索地把书名改成《冰孩儿集》。说实在的,报纸能刊载悼念文章已经很不错,再刊登更正实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只能望文兴叹,但母亲一直将此引为憾事。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近日,北方一家出版机构找到我母亲,希望再版父亲的童书作品。编者告诉我们,这些年里不少读者依然怀念着他和他的作品,这让我们很感动。而这二十年间,母亲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父亲。我们的脑海里,不仅仅有他认真创作了一辈子的作品,还有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此短文怀念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