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桂林,人们想到的一定是那里的山水,毕竟桂林山水甲天下嘛!这样的盛名之下,人们渐渐地淡忘了桂林的人文历史。其实,桂林的人文历史同样深厚、辉煌。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就是卓越的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它清晰地记载了岭南距今12000年至约5000年的历史文脉,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显著地位。邓小平在新时期唯一视察过的史前文明遗址就是甑皮岩遗址。日前,国家文物局在桂林召开国家大遗址保护会议,我有幸应邀再次考察甑皮岩遗址。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告诉我,1965年文物普查时,人们在甑皮岩发现了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洞穴遗址。对于它的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后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深入发掘,其年代——新石器时代终于得到确认。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的西南麓,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势开阔,远望山林茂密,近观碧波荡漾,可以狩猎采果,可以捕鱼摸蟹,是非常适宜居住的天然洞府。
甑皮岩洞口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300平方米。犹记得当年在甑皮岩博物馆馆长周海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岩洞的情景:轻轻打开铁栅栏大门,面对一块块标有出土标志的考古探方,敬畏之情顿生。现场留有多处烧火塘、灰坑和生活垃圾坑,里面堆有螺蚌壳、兽骨和家猪残骨。先民们生活中使用的器具相当丰富,如石器有磨光石斧、石锛、石矛、石刀等;骨器有骨镞、骨鱼叉等;蚌器有蚌铲、蚌刀、蚌勺等。其中有些器具制作相当精良,在当时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甑皮岩先民居然能挖钻出米粒大小的骨针眼,其工艺技术和制作水平之精湛令人啧啧称奇,从中可见甑皮岩先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甑皮岩遗址还出土了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瓷,是斯洛文尼亚的经过火烧的泥土,年代为距今26000年。在我国出土的众多早期陶器中,甑皮岩遗址发现的陶器,在陶土配制、成形方法、器表纹饰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其陶质粗松,厚薄不匀。至今我们在先民烧造陶器的坑里,还能见到大量的陶器残片,这些陶器残片主要有夹砂红陶和灰陶两大类,其中罐类居多,罐是先民用来取水或保存食物的生活实用器。从现场遗留的陶器看,大部分采用泥片贴筑法制坯,然后用露天堆烧法烧造。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器上逐渐出现了花样繁多的刻画纹、戳印纹、水波纹、曲折纹等,器形也有了变化,产生了陶罐、陶釜、陶钵、陶制圈足盘、陶豆和三足器等不同形状的器皿。这些陶器也许可以代表中华史前时期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从中可见桂林陶器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甑皮岩先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煮食用具到贮存食物器具,先民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正一步一步迈向文明社会。
“桂林历史之根,中华文明之源”,我应邀为遗址公园题写的这12个字,表达了我对甑皮岩文化遗址敬重。桂林文化不让桂林山水,两者相依相容相存,才能展现桂林的整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