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赣鄂皖交界的长江之中的一个小洲之上,平时交通不便,难得回去一次。我在厨房帮忙母亲做饭,母亲笑盈盈地问,“想吃点啥呢?”“锅巴粥吧”,我不假思索地说。“一年到头在外头,不缺吃不缺穿的,我就惦记着家里香喷喷的锅巴粥呢。虽然外面有专门做锅巴粥的店,但却没有家里的香,没有母亲做的那个味道。”我说。
母亲在灶里架上柴火,不一会就闻到饭香了,把米汤滤干,用铲子将饭聚拢,周围洒上些许的水。水量要恰到好处,少了锅巴易烧焦,多了就成不了锅巴。然后在热气腾腾的饭上面,用筷子戳几圈透气孔,利于水分的散发,饭干得快。同时要在灶里烧一把火,火不能太旺,也不能过小。火大了,锅巴也易烧焦。火小了,锅巴不脆。慢慢地就可以听到水炸开的噼啪声,慢慢就可以闻到锅巴的香味了。等到上面的饭干了,赶紧铲起来,锅底就是金黄的锅巴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心急,火烧得太大了,锅里有一种焦糊的味道,母亲赶紧在锅四周洒些香油,结果锅巴不但没烧焦,反而更加焦黄可口了。从小就爱吃母亲做饭时锅底大块金黄香酥的锅巴,比饭店里的“一声雷”好吃多了。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满口留香。要是倒入米汤,再加一把旺火,烧开后的锅巴粥更是香气扑鼻,惹人垂涎欲滴。
晚上胃口出奇得好,吃完两碗饭后,还盛上满满一碗香气袭人的锅巴粥,吃得身上暖和和的,胃舒坦坦的。一向挑食的小孩,也嚷着要吃锅巴粥。看着他吃得香喷喷的样子,我仿佛见到了童年的自己。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老惦记着家里的锅巴粥,原来是可以解乡愁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