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起立动作要教几百遍,“1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几个苹果”要讲无数次——帮助脑瘫儿做康复训练,看似简单实则难,有时连亲生父母都未必能坚持,66岁的姜春元却坚持了22年。他不但全程免费,还“倒贴”养老金,给孩子们买各种器材和玩具。近日,脑瘫儿小高的母亲陈女士致电本报说:“姜老师这‘半个家长’改变了我孩子的一生。”记者走访了解到,姜老师已经帮助20名这样的脑瘫儿。
一个动作 反复训练
昨天,记者走进位于奉贤区海港开发区红庄村的姜春元家时,他正在教17岁的小高“起立”。“先伸出右脚踩在地上,重心向右,右脚用力,扶着我的手指站起来。”姜春元左手伸出一根手指,让小高扶着,右手腾空护着小高,怕他重心不稳摔倒。一个简单的起立动作,他已经训练了几百遍。姜老师很有耐心,看到孩子站起来,欣慰地笑了。
小高每次来上课的地方是姜春元的家,一栋简朴的宅基地。小高喜欢来姜春元家,因为每次来都有小伙伴陪自己,还有各种玩具。水泥地板上铺着一层席子,可以让孩子脱鞋练习起立。青灰色水泥墙上靠着五颜六色的保龄球,比正常的小很多,还有各种器材和玩具整齐摆放,占据了两面墙。这些“家当”都是姜春元用攒下的养老金给孩子买的。
一腔热情 持续22年
姜春元告诉记者,1993年,他还在平安学校执教,一次学校例会上,听到一个因病致残的孩子艰辛求学的真实故事。后来,他又遇到一名脑瘫儿,因没有大人陪护,摔伤在家门口。姜春元时常组织班里的小朋友前去看望,扶着这名脑瘫儿练习走路。一个月后,孩子可以自己缓慢行走了,当时的那股高兴劲儿,姜春元现在回忆起来都很兴奋。从此,他一有空,就会骑着自行车前往脑瘫儿童家中,帮助他们康复。
2000年,不幸的事降临到姜春元家中:孙女因高烧导致重度脑瘫。姜春元没有退缩,反而激发了更大的帮助脑瘫儿童的热情:“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矫正康复了,他们以后也是正常人,我要为他们出一份力。”
像小高这样的脑瘫儿,姜春元这些年已累计辅导20名,每个孩子一带就是好几年。如今正在“上课”的还有五六个孩子,他们在一周中分不同的时间段来姜春元家中做康复训练,每次都是半天。
一本课本 私人订制
记者注意到,小高“起立”的动作十分科学。姜春元说,这个动作是他从《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等康复指导丛书上学习来的。
桌上放着大量书籍,姜春元逐字逐句阅读,细心体会训练方法。由于白天要给孩子们做康复训练,看书的时间只能安排在晚上。66岁的姜春元视力逐渐衰退,看上10分钟就要闭眼思考一下。要是哪个动作不明白,他就按照书本做一遍,领悟动作的发力点。
书本被涂涂画画,还用五角星标注了重点,分明就是一本“好学生”的“课本”。书页侧边空白位置,还记录着孩子们的姓,记载着他们进步的点点滴滴。由于孩子们恢复情况不一样,姜春元为每个人“私人订制”了康复计划。
姜春元执教许多年,教起书来是一把好手。他教孩子们简单的诗词,还将古诗编成歌曲,唱给孩子们听。他用扑克牌教他们认识数字、辨别颜色。简单的数学运算,则通过具体的水果、卡片等反复练习。有时训练中,一旁的家长陈女士看着有些不耐烦了,姜春元却仍耐心鼓励孩子:“小高好棒,再想想是多少?”
一个心愿 孩子好转
陪伴孩子来做康复训练的家长,都怀揣着同一个心愿,希望孩子能生活自理。小高的妈妈陈女士也有这样的心愿,怕自己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小高17岁了,看上去比同龄孩子小很多。陈女士已记不清带他去了多少家康复机构,家里的经济情况也逐渐难以负荷,所幸这时遇到了姜春元。“姜老师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小高从原来的走不动、说不出,到现在可以缓慢地走路、语言表达基本流利。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陈女士的心愿一点点完成。“我还会做饭。”小高自豪地说。陈女士欣慰地点点头。
像陈女士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拿出最好的东西送给姜春元,自己舍不得吃的螃蟹、进口大苹果,只要拿得出手都往姜春元手里塞。姜春元知道这是家长们的一片心意,不好拒绝,便拿出家中的草鸡蛋、蔬菜作为回礼送给家长,还时常给孩子们小零食作为奖励。
姜春元的妻子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全力支持,把前来做康复训练的脑瘫儿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还成了家长的“心灵疏导师”,和家长唠家常,排解他们心中的压力。
除去给孩子们做康复的时间,姜春元每天还要打理农活,晚上不忘给孩子们备课,他说:“只要他们有一点点好转,我就很开心。”
本报记者 陈浩 通讯员 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