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楼空 本金难回
去年底,黄先生经朋友介绍,在上海山信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购买了一笔8万元的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当时宣称,该产品年收益率高达16%,利息按月支付,本金则在理财到期后一并返还。
黄先生说,刚开始的大半年,利息支付倒也一切正常,可到了今年10月的利息支付日,银行卡上却不见进账。黄先生连忙致电询问,工作人员居然称:“最近工作太忙,忘记了,过几天就打账。”一周后,利息“姗姗来迟”,黄先生便没再追究。不料上个月,利息再次“爽约”,黄先生又去电催促,却一直无人接听。黄先生感觉不妙,随即前往中山北路上的理财公司网点查看,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屋内早已人去楼空。“后来听大楼保安说,这家公司已经关门半个月了。”黄先生辗转联系上一名理财经理,对方坦言,公司资金周转遇到困难,不但投资者的本息难以支付,连员工的工资也被拖欠。
“原本今年12月到期的本金,要想取回看来是遥遥无期了。”无奈之下,黄先生只好前往宝山公安分局报案,据他了解,与他有相同情况的还有数百名投资者,投入少则三五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如今均追讨无门。
记者致电宝山公安分局经侦支队,一名警官证实,近来确实接到众多投资者报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风控不力 监管匮乏
临近年末,P2P公司“跑路”或出现提现困难的传闻层出不穷,令投资者损失惨重。据第三方网贷资讯平台“网贷之家”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1月爆出的问题平台多达79家,较以往明显增长,而截至11月底,今年问题平台涉及的投资人数约为15.7万人,涉及贷款余额为82.7亿元。
对此,市消保委法务部主任汪鸫表示,P2P公司陷入“关门潮”,主要是风险控制不力,很多平台的风险控制没有相应资质或者经验,审查材料不严,导致大量贷款人发生逾期不能还款、贷款无法按时收回的情况。再加上平台本身的注册资本不够雄厚,无法承受大量的逾期贷款,最终只能倒闭、跑路。此外,缺乏有效监管也是重要原因,由于P2P是一种新型融资手段,目前还无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监管细则,行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投资者的利益很难得到切实维护。
汪鸫建议市民,选择P2P理财平台,一定要擦亮眼睛,充分了解平台的规模、运营资质及贷款人信息,不能一味贪图高利息高回报,而忘了投资风险。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监管措施,填补监管空白,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