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沈伟民:小剧场戏曲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它的实验性,更多的应该是戏曲本体的回归,即便是具有实验性质的戏曲,首先也要着眼于戏曲本体,在本体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实验。这种实验是为了当下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要让他们愿意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华传统戏曲一路走来的历史,感受其中的无限美妙,而不是另辟蹊径。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夫的人》有很多让我不满足的地方,但有一点非常好,它的种种现代表现和“夫的人”这个人物心理的诠释和昆曲传统的唱和做结合得非常好,有些东西完全是实验话剧里面的东西,但它整个身段节奏以及唱仍是昆曲的,这一点非常非常好。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小剧场是代表整个戏曲在突围,既然打出了这个名号,就应追求名副其实。对于小剧场戏曲来说,小剧场只是它的物质形态,其本质意义是探索和创新。在大剧场戏曲出现了疲态,出现了庸俗化倾向之后,小剧场戏曲则担负着突破、突围和创新的使命。当大剧场戏曲写帝王将相的故事,写深沉的历史题材拼奖项的时候,小剧场戏曲却在探索未来的出路,这非常好。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小剧场话剧往往与戏剧的创新、先锋、前卫、探索性的实践联系在一起。与之相比较,小剧场戏曲还处在起步阶段。戏曲要改革,不改革确实没有希望,戏曲要出新,不出新就没有发展。
■ 上海市文广局艺术处调研员方家骏:今天我们对小剧场的认识未必就是明天的认识,明天的认识也未必是固定的。办个两三届,这个形态我想会逐渐地固定下来。我觉得小剧场戏曲节这个平台就是让戏曲观念在此碰撞、激荡。那些年轻的编导,有现代意识的也好,对传统吃得非常深的也好,把你的观念拿出来,用你的作品来表达你的观念。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点赞也可以吐槽。我觉得三年五年后,这个平台的面貌会清晰起来的。王剑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