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纸之作,由来已久,最早可考者为唐代名妓薛涛所制,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之,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薛洪度于浣花溪所制深红小彩笺,乃用以酬答唱和抄录诗文,实为后世笺纸之滥觞。
时历宋元明清,各有发展,明代极盛,入清后一度衰颓,至宣统继民国初年,由于书画名家、文人作画入笺,为制笺艺术带来了清新的风格,始有复兴之象。然因西化,毛笔换成自来墨水笔,宣纸被机械纸取代,笺纸制作又几至星沉。后幸得鲁迅、郑振铎等搜集、倡导和保存,笺纸制造工艺才不至式微。
近人专以笺纸抄录诗词曲文,或写逸闻札记,最负盛名的人莫过于董桥先生。先生幼随父兄习书,深得何子贞用笔之法,惜其长而南北奔波,无暇写字。至先生七十归休,闲来无事,天天练字,兼融倪元璐台静农笔意,且喜用朵云轩木版水印花笺书写蝇头小行楷,风流蕴藉,宛如宋词,满纸清芬。
今年初春,董先生应松荫艺术潘敦之邀,选数十帧诗笺在台北举办平生第一次个人书法展览。酒会当天,场面热闹,默父也到会向董先生致贺。由于默父近年勤练小楷,看展览时,他特别留意董先生所写诗笺的用笔与布局,时而密密匝匝,时而绕花而书,似行云如流水,一片姹紫嫣红。故他心中顿有所悟,归后每作小楷更见精神凝注,留心轻重转折,字从杏子大到小于绿豆子,越写越小,越发淡远,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奇宕,气韵生于笔底。于是以维扬春在堂重雕的《萝轩变古笺谱》,考其印纹出处,以图溯本寻源,探幽抉微,复征引前贤所作相关诗文典故录于笺纸之上。
《萝轩变古笺谱》流传甚罕,最早为日本学者大村西崖于1923年所复刻,由于所印为下册残本,无序文可证,当时郑振铎误以为清康熙年间物。直至1963年上海博物馆馆长徐森玉在浙江嘉兴发现清绮斋旧藏《萝轩变古笺谱》全本。在上册有明朝天启丙寅年颜继祖所撰的笺谱小引,始知为明代江宁人吴发祥斥资刊印。而这笺谱又比胡正言的《十足斋笺谱》还早19年,实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木版笺谱。
1981年上海博物馆以上世纪70年代征集的一部《萝轩变古笺谱》上册残本,补清绮斋旧藏所无的四幅拱花“飞白”图,下册则用日本所藏半部残本补入“择栖”图两幅,全本共计184幅。并特商朵云轩督办雕印重刊,限量精印300部,以纪念鲁迅先生百年诞辰,藉彰其保存国粹之贡献。
记得默父未尝试以笺纸创作前,多写扇箑和手卷,字体像极台静农先生。因默父自幼习美术,国中起便临台老书迹,二十多年寒暑未曾稍息。他自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毕业后,于石牌开设“李默父书画篆刻工作室”课徒传艺。余暇更创作不懈,于漫画构图构思常令人耳目一新,并善水墨又工篆刻。近年尤于书法一途用功最深,擘窠大字,有雷霆万钧天马行空之势。他曾以台老书体录台老诗成《静者诗抄》,用笔剞而险,戈戟森然,钩磔之间无不静者鸿宝之姿。
去岁默父相约处厚堂喝茶谈艺,并惠我前后赤壁赋手卷一轴,展卷清芬,小字跌宕多姿,结体雅丽,婉而有骨,故常自宝爱。后巧董桥先生来台北小住,日常接席,忆先生尝论“台静农的字,高雅周到,放浪而不失分寸,许多地方固执得可爱。”遂出默父书卷求赐数语,以增光辉。时先生披卷展读,细语呢喃“真像真像”,即下笔赐书引首“歇脚庵梦影”,并题“甲午初冬,台北无邪堂上见默父先生录前后赤壁赋手卷,字小笔静,神采飘逸,七分台静老遗韵,实为近世罕见之书法精品,谨为君重仁弟贺,并向年轻书家默父先生致敬。”
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董先生称默父所书为“梦影”为“七分遗韵”,想亦有斯见。
默父今选《萝轩变古笺谱》笺纸抄录诗文三十二张,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以飨同好。我看他小字宽展而有余,更见萧散古淡,自出机杼,诚不负董先生之厚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