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来上班,桌上放了一叠读者来信。这年头,在纸上一笔一划写信,再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找个邮筒寄走,这样的人大概已经很少了。
这些读者来信谈的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上周本报刊登的本市明年将推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消息。此外,我还不断收到通过微信转来的有关此事的看法。我从12345市民热线了解到,那里也接到了大量市民有关这方面的来电,短短三四天就有300多个。大部分来电者对完善这项政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89岁的老读者郑联成整整写了两页信纸,字迹十分工整。他说,总的来说,这个政策我们周围老人是赞赏的,只是对津贴通过敬老卡发放有不同意见,敬老卡不能提取现金,而我们希望每月的补贴能够提取现金,用于需要的地方。有这种想法的老人还有不少。杨浦区一位社区干部在微信上转来的一段话:“今天(上周五)居委会听取了小区妇女代表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是个惠及更多老年人的好政策,也提了几个建议:70岁到89岁的年龄跨度太大,可否调整为70到79岁,80到89岁,分两档并调高补贴金额;老年卡的用途要广泛些,有些老年人因身体状况问题不能出门的,可否支付光明牛奶费、缴纳水电煤费、支付博物馆等场馆门票。”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市民认为,推出老年综合津贴,原来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的待遇就调整掉了,对他们来说,不合算。有的说,去一次宝山地铁单程就要7元,加上公交车1元,往返16元,50元津贴只够去3次;还有的说,去一次崇明公交车费就要20多元……
在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即将实施的老年综合津贴政策覆盖所有65岁以上老人,总人数达270万,接近上海户籍人口的20%。一项新政,事关那么多老人的切身利益,难怪引发方方面面的热议。
事实上,市民们提出的意见,和我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听到的,基本是一致的。70-89岁年龄段跨度太大的问题,多位代表委员都已提到。另外,关于老年津贴的使用范围问题,据我采访了解到的信息,今后敬老卡的功能将大大扩大,有关部门将与银联合作,使敬老卡具有银行卡的功能,老人需要的零星支付不仅都可以刷卡,甚至还能够取现。
至于一小部分市民提出的“不合算”问题,也不应忽视。即将推出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旨在提高本市老年人福利水平,促进老年人福利均等化,政府每年投入的财政补贴将超过33亿元。其中,这“均等”两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有多少老人将从中受益,多少人“不合算”呢?还是让数字来说话。
根据市交通委今年10月数据,当月未使用的敬老卡158.08万张(占比59.19%),使用1天以上的敬老卡108.98万张(占比40.81%),若出行20天以上的为常态化出行乘客,那么这部分老年乘客占比为12.94%。另外还有一组今年10月的数据:若按照出行次数统计,除59.19%持卡人没有出行外,21.31%的持卡人每月出行少于16次,11.87%的持卡人每月出行16-40次,7.63%的持卡人每月出行超过40次。
也就是说,上海将近六成的70岁以上老人,原先几乎是享受不到免费出行的福利的,另有20%以上的老人,每月使用敬老卡出行少于16次。而常态化出行的老年人,仅一成多一点;每月出行超过40次的,只有7.63%的老人。还有数据表明,老人出行,乘公交车大大多于地铁。应该说,只有7.63%的每月出行超过40次的持卡人,每月交通费可能超过120元,除此之外,上海92%以上的老人,都是新政推出后受益的群体。说句心里话,即便是常态化出行的老人,花20多元车费去一趟崇明、花10多元车费去一趟临港的情况,也不会天天发生。而提出“50元只能去三次宝山”的市民,应该是65-70岁年龄段的,而这部分人群,原先是没有免费乘车待遇的,对这部分人,新政完全是“做加法”的。
一项政策的出台,应该考虑到大多数市民的利益。此次有人向信访部门反映自己意见,而一位信访干部告诉我,当年推出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也有不少老人来到信访办,反映自己或年龄大,或腿脚不好,无法享受到这个福利待遇。
即将出台的新政成为热点话题,也折射出一个新的理念。我曾经采访政府部门多年,也曾报道过各种民生政策的消息。在我的印象里,很少有具体政策像“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制定和推出这样慎重和透明。目前,这项政策只是一个初步方案,正在听取各方意见。而听取意见并不是走过场。12月2日下午和3日上午市有关部门分别召开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的座谈会。今天上午,我的一位担任原闸北区政协委员的同事,前去参加两区合并后的静安区政协举办的委员座谈会,主题也是关于老年综合津贴听取意见。这也是新静安政协委员首次就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另外,本市各街道、居委会也都在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
就这一点来说,这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过程,本身就反映出上海城市治理方面的进步。我相信,有关部门将在采纳各方意见之后认真地对这项制度加以完善,因为,它事关270万沪籍老人的福利,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给我来信的读者郑联成最后客气地写道:“我们高龄老人,现在发表意见很困难,一不能上网,二不能发微信。只有通过写信的传统办法向您倾诉。打扰了,很是不好意思……”我觉得,有关部门能否开通一门“老年综合津贴”的热线电话,让老年人多一个发表意见的便捷渠道?这样也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基层群众的想法。 (作者为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