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冬》PK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娄烨导演的《推拿》等影片,斩获了“最佳艺术探索奖”。同年,《冬》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导演邢健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谢飞、滕文骥等导演之后第七位获奖的中国导演,也是该电影节自1977年举办以来第一位以处女作影片荣获该奖项的导演。
然而,这些光环并没有为《冬》争取到适量的排片。上映当天,《冬》在全国的排片仅64场,从第二天开始,全国就几乎没有放映这部影片的影院了。“大象纪录”联合创始人、《我的诗篇》制片人蔡庆增告诉记者:“因此,我们替《冬》做了众筹。”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济南、南京等在内的26座城市里,“大象纪录”用摸索出的“众筹观影“模式,助力《冬》获得了近30多场排片。
“大象纪录”原本是一个七八个人的小团队,最初,团队成员用社群的方式,发布信息征集发起人,再依靠发起人去推广影片,征集观众,实现众筹。如今,小团队已经拥有了一个数十万级的社群,并从纪录片《我的诗篇》开始,将众筹慢慢渗透进文艺片和小众电影,例如这次邢健导演的《冬》。
对于“众筹发行”的前景,蔡庆增十分看好。“在这个票房为王的电影市场里,我希望观众可以和我们一起,来改变电影的排片规则。”他说,“不要再等着影院为我们排片,而是让想看电影的人自己众筹、自己包场,自主发起观影、自由选择影院,自己给自己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