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符合西方古典音乐框架,具有浓烈中国民族、戏曲音乐元素和情调的作品,是当下与世界对话的最成熟的中国作品之一,且背后有着充满底蕴和情感的中国故事。上海首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作为全球首个把中国曲目纳入国际音乐大赛的赛事,让《梁祝》的旋律如蝴蝶般展翅飞上了各国选手的琴弦。
不统一传授“秘籍”是明智的,正如教学不应该“填鸭”。艺术家都是独立个体,贵在有着自成一体的消化吸收体系。中国音乐相比西方古典音乐具象,通常都是“标题音乐”——每一篇章的标题就点明了主旨和意趣,学起来有迹可循。而弦乐——无论中西,都相对易于表达情感,例如呜咽的二胡、扣人心弦的小提琴,甚或叮叮咚咚的竖琴都能撩拨出心绪。加之,积淀深厚、传世百年的《梁祝》故事本身已足够感人。所以,无论形式与内容、技巧与情感、主题与境界,都是放之四海皆动人的中国故事。
《梁祝》为全球所知,只是缺一个契机、一座桥梁,而斯特恩小提琴大赛就是架起了通衢。无需硬推,作品本身的魅力足以让各国选手乃至评委由衷热爱,在大赛举行同时,他们已经无形中担当起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推荐、传播。
对艺术的真爱,真是跨越时空,跨越国界。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