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的家就在赛场隔壁弄堂里。当他听说上交主办的上海首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大赛,要把中国曲目《梁祝》列为“必选曲目”时,心中充满好奇与期待:“我真的很想看看、听听外国人会把这个带有越剧元素的中国曲目拉成什么样?”他听过不少小提琴家对这支曲目的演绎,包括日本的西崎崇子、俄罗斯的文格洛夫等。西崎崇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演绎,使得《梁祝》开始为世界乐坛了解。不少人评价她的演奏版本“有樱花味”。文格洛夫曾于2014年到上交来演奏过《梁祝》。他的版本则注入了俄罗斯民族深重的苦难……
令“旁观”了一天的何占豪没有想到的是,“我听下来,发现有些外国选手的表现,虽然与最初的版本在技巧上不尽相同,但是依然很感动人。”因为比赛今天还将继续,所以他不便透露选手的国籍和姓名:“我听说他们事先大量研究了中国戏曲音乐,还了解了梁祝故事的来龙去脉,甚至还去自学了中文……再加上个人理解,二度创作之后,就显得具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以情动人。”
他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以情动人,这就是音乐是世界语言的道理。”以往,中国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要远远多于西方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大批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出国比赛的音乐家感触最深:“在比赛莫扎特等人的曲目时,他们只能以符合德奥体系的规则,去演奏,否则比赛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是,中国音乐的境界不同,“相当一部分中国音乐也归属中国传统审美规范——最终是追求境界、追求情感共鸣。”因而,他认为“能感动的各个国家的人越多,就是拉得越好。”
但是,他也表示,“音乐里面没有对错,《梁祝》里的滑音处理没有唯一标准,只是像贝多芬的曲目有各种演绎版本罢了。”所以,这就对评委提出了挑战。一般情况下,因为没有“对错”,所以评委的标准也是“是否感动我”——而这又取决于评委自身阅历和审美倾向。故而此次大赛邀请到6国13位评委来一同打分,“综合各位大师的意见,就是目前最公平的评审方法。”而且,这也更有利于《梁祝》向世界各国主流音乐圈的传播。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