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为了实现到2020年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的目标,“科普日”活动坚持全员、全程、全时空,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贴近实际。9月起,市区两级、街镇村居、学会、企业、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一共组织策划了900多个科普项目,丰盛的科普大餐正在送到每一位市民的身边。
贴近市民 融合创新
2016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将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现场作为上海地区主会场,启动仪式将在位于中央大厅的科普演绎大舞台举行。第三届上海科博会将科普与科技融合,聚焦科技成果科普化、民生化;将科普与生活融合,主打“FAMILY”元素,重点吸引亲子组合参观体验;将科普与文化融合,活动现场的科普演绎大舞台集展示、论坛、活动、表演于一体。
此外,科普综艺类《十万个为什么》第二季从9月起,每周四晚上7点半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集中展示科技之美、科技之趣、科技之用。青少年科学梦想秀《少年爱迪生》节目近期将登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每周六晚间黄金段播出。上海科技影城将于科普日期间(9月17日—23日)每天上午10:00集中放映“上海科教纪录片”系列短片。“中国·浦东第四届科普微电影大赛”也将在科普日期间启动,旨在“用人文的方式,讲述科学的道理”,以微电影的形式,传播科普正能量。
互联网+科普
本届科普日活动注重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广泛宣传、组织发动公众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
6月启动的上海公民科学素养知识竞赛采用多种形式,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时发力,并首次开辟在电台的答题环节,取得很好效果。活动期间,电台收听人数达1400万人次,新浪网关注度超过7000万人次,新浪微博参与度超过20万人次;“上海科协”微信、科普网也吸引了近万人答题。“带着微博玩科学”活动将继续和新浪网深度合作,吸引网友上传分享自己到过的科普场馆、参与的活动内容以及体验和感受。
“上海科协”微信科普日信息大放送,将集成上海市“全国科普日”的市、区两级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集中推送具体活动内容和信息,突出时效性和互动性,为公众提供第一时间了解和参与科普日活动的信息平台。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