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港最后的城中村
许志杰
  许志杰

  关于香港,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摩天大楼、人头攒动和琳琅满目的购物综合体,如旺角、铜锣湾、海港城之类,总认为这就是香港。其实,香港亦如我们所见的众多城市一样,也有自己的另一副面孔,小街小巷、乡下、集市,甚至还有城中村,在香港叫做“围村”。

  围村的本来意思是“被城墙包围起来的村庄”,在1842年英国人强占香港之前,已经出现,并成为这一地区居民的主要聚集地。后来随着香港的城市化步伐,围村的城墙逐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高楼。围村不再被城墙所围,而是被高楼圈住,成了城中村。

  2016年1月26日,香港最后的城中村消失了,消失在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最后攻坚仗之中。这个最后被“消灭”的城中村叫黄大仙衙前围村,一个有着近700年历史的老村。至此,香港市区原居民围村成为历史。

  在看到相关媒体对此事疾风骤雨般炒作之后,我便四处打探衙前围村的具体位置,想在拆除之前见识一下香港城中村的真面貌。但是,衙前围村在普通百姓那里却是鲜为人知,几个路人都是一问三不知,甚至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们可能有所不解,一个即将拆掉的围村有什么好看的。我并无要去凑多少热闹的意思,只是看看香港这样气势磅礴的大都市,原来的面目是怎样的,藉此更多地了解香港的过去以及城市发展轨迹。

  我的坚持终于迎来一位热心的知情者,他给我画了一张小小的地图,把我引到了位于九龙城区中心的衙前围村。

  此时的衙前围村一片狼藉,被清空的低矮旧居,门窗四敞大开,一地的垃圾。还好,真正的拆迁工作并未立即展开,老街、老墙、老房子依旧。特别是被称为衙前围村三件宝的“庆有余”石匾和天后庙、门楼,依然完好屹立,还被相关部门派人看守,以免遭不测。

  相传,衙前围村在南宋时期建成,其祖先据说是南宋末年跟随帝昺仓皇南下的大将。所以很多人认为围村村口的“庆有余”三字为宋末代皇帝所题,而衙前围村也因此被称作“庆有余”村。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天后宫,当地人又叫黄大仙祠,因而也有黄大仙衙前围村的称谓,甚而还有九龙黄大仙祠街道。

  关于衙前围村的拆迁,从1982年起就开始了。1998年现香港市建局的前身土地发展公司宣布重建衙前围村,次年获得当局支持并通过重建方案,2007年市建局启动重建。根据重建方案,围村内8间结构保存完整的石屋会先行拆卸,保留砖头,实行异地保护性重建。而“庆有余”石匾、门楼和天后宫则原封不动,作为古迹保留围村的历史氛围。

  走进衙前围村,会感到一股浓浓的中国南方村镇的味道,“庆有余”门楼两边的对联“衙前呈瑞霭,围内降祯祥”和大红灯笼,散发着将要过年的节庆气氛,很是温暖亲切。可能是那几天正好赶上香港59年来的超级寒潮,围村空荡,只有三两的爱好者举着相机,匆匆拍照,急忙离开。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难以割舍的乡愁、乡思、乡念、乡恋,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需要勇气挥手再见。

  离开衙前围村,尽管这是一个与我毫无挂联的香港城中村,却也让我唏嘘。人类不把前行的步伐减缓,抑或停下,就永远生活在自己亲手挖下的大坑中,痛并或许快乐着。

  十日谈

  行迹

  天目山农民生财有道,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连载
   第A15版:阅读
   第A16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家装之窗
自信地生活
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小钉和瓦碟
小狗贝妮
香港最后的城中村
室内系列 (中国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香港最后的城中村 2016-09-16 2 2016年09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