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兔马配英雄,神来笔伴书生——这样的搭配多出精彩桥段,完美!
有趣的是,到了清光绪三年,到了南阳人赵星这里,书生手中之笔偶尔换成铜铁烟管,竟也能烫得眼前美景、绘得心中所念,烙得一番跨世绚烂!
据说,略有几分绘画才气的赵星某日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偶得小品一幅,颇为得意,继而开始琢磨如何“烫”出画作。随他潜心研究,久而久之,便摸索出一整套烙画工艺,被称作“烙画”,也称“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等。
有人说,烙画并非赵星所创,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已有懂这门技术的能手,另有刘秀受烙画工匠救命之恩,称帝后定烙画为贡品的故事。据说,汉光帝刘秀落难时,曾被烙画名匠李文相救,李文赠其烙画葫芦一只作为盘缠。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不忘当年李文救命之恩,赐其金银千两,加封“烙画王”,并将烙画列为当时贡品。看来,“烙画”兴于汉朝,但因汉末连年灾荒战乱,一度失传——这种说法颇为可信。
或许是文人间的息息相通,让“烙画”能重回人们视线。如今的烙画好手,用烙铁代笔,用电流作色彩,“嗞嗞”响声中,通过推、拉、顿、挫、皱、勾、点、烘等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质上,烫出花虫鸟兽之灵动,烫出烟波浩渺之意境,虽只能“烙”得茶褐色一色,却在颜色的深浅、明暗,线条的粗细、浓枯中,将世间万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也因高温烙印而永不褪色。
不施朱颜,却可烫得绚丽世界——这门烙画技艺,已被纳入“非遗”名录,是再也不舍其消失片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