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位“义薄云天”的贵公子。他是开封杞县人,其父李精白曾任山东巡抚兼兵部尚书,在崇祯初年因涉及魏忠贤一案被定为“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在魏忠贤一手遮天之际,李精白依附阉党而丢了官,但他在当地仍为富户。
李岩幼年好读书,涉猎经史,明朝天启年间中了举人。据《明季北略》载,当地人都认定李岩“有文武才”“好施尚义”。崇祯末年,河南遭遇天灾,杞县县令宋某仍催征钱粮,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天性善良的李岩便去面见县令宋某,为杞县百姓请命,封建社会的官吏只对上级负责,哪管老百姓死活,宋某只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与多刮钱财,对李岩仗义执言,置之不理。李岩无奈,回到家中,将自家仅存的三百余石粮食去赈济灾民。他还写了首《劝赈歌》,派人送到当地富户人家,劝他们“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李岩的侠义心肠,为百姓所赞誉,但他开仓救灾,毕竟是杯水车薪。在官逼民反的形势下,李自成率残部经过河南,与李岩一见如故,据《明季北略》载,两人“相得甚欢”,李自成对李岩的文武之才与兼济天下之志,很为赏识,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则表示对李自成的雄才大略非常欣赏,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两人几次长谈后,李自成对李岩的学识、谋略与义气皆赞不绝口:“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
李自成以召集饥民起来造反,曾屡败屡战,被称之流寇。李岩加入李自成起义军后,面貌一变。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李自成采取这些措施后,颇受百姓欢迎。从此区别于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形象。
李岩还使下一计,让有点文化的士兵扮成商人,在各地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还编出童谣四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家尽欢畅。”自此,“从自成者数万”,李自成也走出了商洛山后的人生低谷。因此,后来兵强马壮,口碑极好,李岩立了大功。
李自成率部攻入北京,他与刘宗敏诸将忙于掠金庆功,对李岩的进谏开始“不介意”了。他过去“能纳善人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民主作风也不再见了。李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进谏四件,其一是严禁军纪,不准扰民,更不允许士兵对百姓奸淫掠抢。另一条是招抚吴三桂父子,勿激化矛盾。李自成整日陶醉于莺歌燕舞之中,只批了三个字:“知道了。”其实,根本不予理睬。而李岩的远见卓识,则引起农民军内部众人的反感。
由于吴三桂开门迎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出京,据《绥寇纪略》载,定州失守后,河南全境的人向明朝军队投降。导致李自成的起义军前后受敌。李岩主动请缨,愿率两万精兵迎敌。军师牛金星也推荐李岩领兵出击,但李自成自知手下将士,除李岩文武全才外,刘宗敏只会蛮打,牛金星只会摇笔杆子,唯一可以率兵打仗者仅李岩耳。李自成终于动了杀机,以请李岩吃酒为名,伏兵于宴席外,将李岩及其兄弟李年一起残杀。
李岩有妻汤氏,汤氏出身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理,贤良温淑,品貌俱佳。后来李岩开仓救灾,为官府诬告李岩造反,派差役抓捕他。据吴梅村撰《鹿樵纪闻》载,红娘子率众救了李岩,后来两人都投奔李自成起义军,并结为夫妻,但《明史纪事本末》等正史,均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