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1年来,从“最难啃的骨头”先啃、“黄浦拆违十条”,到环境综合治理标准普及——~~~
     
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1年来,从“最难啃的骨头”先啃、“黄浦拆违十条”,到环境综合治理标准普及——
“重塑老城厢”拿出依法拆违“三部曲”
拆违前的旧货市场
曾经严重的违法搭建
老城厢居住环境拥挤不堪,混杂众多违建
曾经各种摊位占道经营阻塞交通
  1年前,黄浦老城厢,差不多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黄浦区要“打造城市管理最过硬地区”,岂能容忍“脏乱差”。重塑老城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拆违。

  东至中华路、南至复兴东路、西至三牌楼路、北至方浜中路的豫园、小东门老城厢地区,被列入2016年度上海市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区域。

  在这里,20.8万平方米区域内,违法建筑“点”多,已认定2056处;面小,2-3平方米比比皆是;外借量大,50%以上出租给外来人口;留住多为老年人,生活较困难。1年来,黄浦拆违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事实上,从“最难啃的骨头”先啃、“黄浦拆违十条”,到环境综合治理标准普及,黄浦老城厢依法拆违拿出了“三部曲”。

  最难啃的先啃

  四牌楼如何重见天日

  2015年八、九月间,四牌楼路经历了一场“大手术”。

  这条不足500米长的马路,无证无照经营最多曾达300多处,其中在门店内经营的仅约五分之一。“居改非”、破墙开店、违法搭建、油烟扰民……所有的“老大难”问题,都集中在这条老街上。以前站在这里,抬头是看不见天空的,只有电线、雨棚、遮阳篷……可谓遮天蔽日。

  居民袁阿姨在这里住了30年,最近十来年晚上都不能开窗,否则,油烟窜进来,熏得人直咳嗽;窗外更是遍地油污,乱停车、乱设摊,乱成一锅粥。“我女儿开玩笑说,这么脏乱差的地方,老妈为啥嫁来?我告诉她,当年可不是这样。我们没别的想法,就盼能重见天日!”袁阿姨说。

  2015年8月3日,四牌楼“重见天日”的行动开始了。四牌楼路从中一分为二,向东属小东门街道,向西属豫园街道。这一天,两个街道同时展开了整治行动。

  “我们先请违法开店的业主、租户来中心看监控录像,看看违法经营对市容环境的破坏力;再开座谈会,听听业主、租户都有什么要求;然后,街道从房地部门拿到四牌楼路所有房屋的规划图纸,一个个上门核对,哪里是违法搭建,一目了然。”时任小东门街道副主任王玉华说,一个月里,四牌楼路小东门辖区范围拆除了所有40多户违法建筑。

  与此同时,豫园街道在四牌楼路共拆除雨棚89个;拆除店招32家、广告牌27块、灯箱12只、卷帘门13个;拆除违法搭建23处;对9家破墙开店的做了砌砖封墙处理。

  一个月下来,四牌楼重见了天日。拆了用于经营的违建,需政府帮助就业的,可以安排保洁环卫等社区岗位;实在生活困难的,可以申请低保。“因为事前告知、发动很充分,区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志愿者业主带头拆违,各部门协调合作,没有出现一家整改不配合的情形。”王玉华说。

  背景链接——

  2015年7月29日,市委书记韩正在豫园街道实地调研,听居民“泼辣控诉”老城厢居住环境之脏乱差,违法搭建更是首当其冲。  

  居民的“泼辣控诉”,实在说出了老城厢的矛盾和治理之难。单单一个四牌楼,就不是好啃的“骨头”。这条短短的小马路,涉及两个街道,数个职能部门。从8月3日开始的一个月内,这条路得以“重见天日”,治理动作之大,方法之得力,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能有这样的效果,拿黄浦区城管执法局局长徐文虎的话说,那叫——最难啃的骨头,先啃。

  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重点区域和重大活动多,社会关注度高,如何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打造城市管理最过硬地区?    2015年5月初,黄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揭牌,标志着黄浦区推进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动。此后,黄浦城管行政执法的职能从单一市容市貌向城市管理、市场监管、街面治安延伸,伴随这一改变,不仅是城管、街道、公安等相关机构合作运行方式的调整,从问题发现、派单到处理,都将为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带来显著提升。这样的机制,在四牌楼初见成效。

  首创“黄浦拆违十条”上海

  最后一个马路市场关闭

  在黄浦区小东门街道,有一条不足300米长的东街,典型的老城厢,周边2200多户居民还在拎马桶,东街上曾有个存在了31年的旧货市场,严重扰民。2015年11月4日,“东街旧货市场”的大门铭牌被拆除,中心城区最后一个马路市场关闭。

  “我是1982年搬到东街的,那时候,东街的马路是能过车、能走路的,可后来,不要说救护车、消防车进不来,就连自行车也不好走,雨天撑伞也要侧着身子走路。”70岁的居民厉阿姨说,为了“要回”能走路的东街,她通过夏令热线向区政府投诉。

  “当时,不少人说,没用的,以前都投诉过多少次了,整治还不是一阵风,老样子好不了!”厉阿姨说,“我脾气倔,我就不信上海发展到今天,不能治理好东街,我坚持投诉。”

  结果,在启动整治后,存在了31年了的东街旧货市场1个月内就关闭了。

  1984年,为了解决就业,东街旧货市场开张了;1997年,市场的所有权由工商部门转交给小东门街道。经年累月,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从复兴路进入东街,150米内都是旧货摊位,各种旧电器和小五金,满满当当,摊位上搭起的雨棚遮天蔽日,摊位后面更是各种私搭乱建。

  “2015年9月中旬,区政府会议决定治理东街旧货市场。”时任小东门街道副主任王玉华说,城管、市政、街道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旧货市场内极其复杂的权属、经营、居住、搭建的摸底调查,掌握了市场内83户经营户、93个棚,市场周边69处违法搭建的详细情况。其中,83户经营户不少都是租赁摊位的外来人口,原来的摊主大多已不再直接从事经营。

  如今,这个存在严重公共安全隐患的市场,到了不得不关的时候。怎么关?

  “将关闭市场的计划告知到每个商户,对合法经营的设立补贴和奖励标准,对无证无照违法经营的,坚决取缔。”王玉华说,所有的标准全公开全透明,每次座谈会都请法务组为商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让大家知道该补的一分钱不会少,不该补的一分钱也拿不到。

  结果,只用了1个月时间,83户经营户全部签约,31年占路经营的东街市场关闭了,实现了“消除安全隐患、还路于民”的目标。

  背景链接——

  拆违,离不开“法治思维”,不止是旧货市场如此。黄浦区老城厢“二元结构”突出,居民居住条件差,不少违法搭建,起因是为解决居住问题。老城厢拆违,如何既依法合规,又能适当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面对这道考题,黄浦区拿出了创造性的“黄浦拆违十条”。

  “黄浦拆违十条”,要避免拆违程序繁琐、时间过长、行政效率低下、社会成本高企的弊端。“黄浦拆违十条”的流程设计,是在法律的框架内推动第一时间发现,提高行政效率,将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节约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毕竟,拆除半堵墙,较之拆除一座房,成本高低,不言而喻。同时,区城管执法局和街道对当地居民做好摸底调查,依法解决居民“急、难、愁”问题,老城厢拆违因此不但合法,更有“温度”。

  “黄浦拆违十条”是本市第一份关于拆违的区级成文指导性意见。对有效推进拆违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截止8月底,今年一季度黄浦区依据“黄浦拆违十条”拆除违法建筑270处7256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5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大购网专版
“重塑老城厢”拿出依法拆违“三部曲”
新民晚报专版A12“重塑老城厢”拿出依法拆违“三部曲” 2016-09-27 2 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