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菜园直供上海
今年年初出现的全国性、长时间、大面积重大寒流极端天气,对本市农产品资源基础提出严峻考验,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本市大力推进外延基地建设。
“我们这个日光温室大棚长340米、宽28米,被誉为‘亚洲第一棚’。现在大棚里套种着莴笋和茄子,产量是普通种植方式的1.5倍。”山东兰陵家瑞现代蔬菜产业园是首批外延基地之一,其负责人张立存告诉记者,合作社共有3000亩土地,辐射带动周边15000亩土地,年产2亿斤蔬菜,60多个品种,今后将按照季节为上海市民供菜。
江苏铜山两大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原先面向上海市场的年供应量为6-8千吨,挂牌后,将扩大生产,2-3年后达到3-5万吨。
同为外延基地的江苏徐州铜山区郑集镇的润嘉蔬菜基地则拥有10000立方米的蔬菜保险冷库,加工车间2000余平方米,获得两个国际级农业认证GCAP(国际良好农业示范基地)和CPI(国际良好农业示范企业),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种植大棚实时监控
在家瑞现代蔬菜产业园的信息管理中心,有两个大屏幕播放实时画面,一是产地,二是销地。上海蔬菜集团、西郊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芳说,互联网、云平台让上海蔬菜供应链得以“上控源头、中控平台、下控渠道”。
一年四季都有菜吃
“除了西藏,上海在全国各地都有蔬菜基地,但过去的合作方式是松散型的,依旧没有解决‘多了少了’的问题。”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表示,此次设立的外延基地,则能按照季节每天供应上海市场,成为“补缺口”的重要力量。“上海市民想吃什么菜,这个季节缺什么菜,我们就让基地种什么菜,做到叫得应、供得上。”今年底本市还将在云南、海南挂牌成立4个外延基地,解决“冬淡”供应问题。明年将在山西、江西、宁夏等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延基地,应对“夏淡”,确保上海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放心菜”。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