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选择有讲究
这次“绍百”带来的四部大戏中除了《洗马桥》是近几年移植的“新戏”之外,《穆桂英挂帅》《三看御妹》《梁祝》都已经来上海演出过多次,但就是这样的戏码,却依然赢得了不俗的票房。细看“绍百”这些年带来上海的剧目,传统经典剧目为主,移植、改编剧目为辅,纯粹的新编剧目极少。事实上,这些年能在戏曲演出市场上保持良好票房的,除少数剧目外,大部分都是传统戏,或重新整理改编的传统戏。京剧程派名旦张火灯的《锁麟囊》几乎是每演必火,前两年上海京剧院“瑜老板”王珮瑜的“余脉相传”骨子老戏系列连演10个月票房火爆;上海越剧院有常演不衰的《红楼梦》,不管哪个版本票房都十分“坚挺”;上海昆剧团去年的“临川四梦”同样创下了商演40多场的票房佳绩……不得不承认,与受到各院团重视的大制作新编大戏相比,传统戏或传统戏风格的移植改编剧目在商演市场上优势十分明显。而“绍百”这些年虽然在国家级大奖中收获不丰,但在商演市场上,选择剧目的眼光令人钦佩,近五年每年的来沪演出共带来了10多台大戏,票房稳定在平均八成以上,十分难得。
角儿名声有号召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光有好戏没有有号召力的好角儿,也难以有好的票房。此次来沪,绍兴小百花一如继往地排出了郑国凤、吴素英、陈飞三位“梅花奖”演员加张琳、董鉴鸿等“越女争锋”金奖演员的阵容。绍兴小百花的“三朵梅花”是建团元老,30年前首次来沪在瑞金剧场上演《劈山救母》一炮打响,赢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这些粉丝几乎是伴随着演员共同成长,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忠诚度”相当高。粉丝是近些年来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不少明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其实如果往上追溯的话,戏迷也同样可以归在粉丝类。虽然这些年来戏曲在众多的娱乐方式中渐渐不再是主流,但像越剧这样市场化程度一直比较高的剧种“粉丝”依然是支撑起演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能聚集多少“粉丝”,自然要看角儿有多少号召力了。如今但凡在商演市场上表现良好的戏曲剧目,几乎都需要有号召力的角儿支撑。
在采访中,一位资深戏曲演出经纪人表示:“观众掏钱买票的是硬市场;政府扶持、单位买单是软市场;赠票看戏的是假市场。”这位经纪人表示,如今各院团在政府购买的下基层演出中都花费大量精力,但仅此还是不够的。没有一个成熟的商演市场,对于剧种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让戏曲的商演市场更加成熟起来,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