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上海高院了解到,在法院工作中,文字录入等在法官和书记员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以2016年为例,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0余万件,海量的文字录入工作耗费了法官、书记员大量时间。因此,利用智能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等替代传统的人工输入,能够有效提升审判效率,减轻法官和书记员的办案负荷,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同时还可使法院的文字记录工作最大限度还原审判活动全貌,真正实现审判工作的全程留痕,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
据悉,2016年,上海一中院在上海高院的指导下先行先试,与科大讯飞公司在“智能语音庭审系统示范应用项目”与“合议庭评议音字转换智能系统项目”等方面达成合作。
近日,上海高院又进一步确立了“以实施大数据战略为引领,推动‘数据法院’、‘智慧法院’建设,向科技要力量、向科技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率”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数据法院”、“智慧法院”建设规划(2017-2019)》,继续推进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新三年规划中,推进大数据语音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全链路智能记录体系将是上海“数据法院”、“智慧法院”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此次上海高院与科大讯飞公司的合作内容包括:将智能语音技术应用到法院庭审场景下,改变当前庭审笔录记录模式,实现在庭审过程中对法官、原被告、犯罪嫌疑人等各方的语音内容自动实时识别成文字;合议庭评议采用音字转换智能系统,以及借助该系统进行实时会议记录、语言翻译。探索大数据智能分析应用,结合全市法院产生的卷宗、庭审、判案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及结构化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和推送同类案件的历史规律、发展趋势及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