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全力打造
《朗读者》有一个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标签,那就是制作人董卿。对于节目,董卿这样说:“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尤其是,2017年第一季的综艺节目,比起前两年的喧闹、泛娱乐化和同质化竞争,不论在题材的广泛还是节目类型的多元化上,都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中国诗词大会》的余热未散之际,《朗读者》未播之前已有了极高的关注度。
田梅说,董卿本身的光环的确给这个节目带来了一些新闻点,“她虽然在光环中,但很多事情还是自己在做,早期我们一起看演播室,将在舞台上出现的人物是谁,他来为谁而读,他读的是什么内容,他在舞台上该怎么呈现,灯光该怎么打,舞台道具该怎么摆放等等,她都要亲自过问。这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节目应该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呈现。”
追求“星素结合”
昨晚首期节目中,濮存昕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他竟被同学起了个绰号“濮瘸子”,他以老舍的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柳传志回忆起了因故未能成为飞行员的父亲对自己说过的话,而后朗读了儿子婚礼上的家信;世界小姐张梓琳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曾因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而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也受邀到场,追忆往事,讲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趣闻;“无国界医生”蒋励和从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忘情地念着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
田梅介绍说,《朗读者》在朗读嘉宾的选取上,跳出了以往类似节目“声音第一”的框框,选择维度更多元,如嘉宾人物的故事性、阅历和情绪感染力。 “我们要求这个舞台上有明星也有普通人,就是‘星素结合’。因为明星确实有号召力,但普通人的故事可能更饱满。”
寻找情感源泉
首期《朗读者》通过主题词“相遇”将嘉宾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它可以是为朗读嘉宾心中最在乎的那个人读,为过去的岁月而读,也可以是为电视机前的观众而读。也就是说,节目的切口不是从文学走向文学,而是情感、人生、体验,这就一下子跳出了一般文化类节目的自娱自乐,使审美变得有了层次感。刘欣说,《朗读者》第一体现了文学之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有太多经典段落值得朗读;第二体现了文字之美,文字之美是中国独有的,节目组通过电视表现手法在屏幕上加以展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情感之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中国人积蓄了充沛的情感力量。《朗读者》就在寻找情感力量的源泉。当真实且美好的情感成为节目内核,其辐射的力度和直击心灵的力量就会远远大于一档纯文学类节目所带来的“知音效应”。 本报记者 孙佳音
马上评
用错照片之后
前天,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逝世,一批网站和新媒体甚至电视台竟“张冠李戴”地错用了徐玉兰的照片,这说明,不少年轻媒体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还十分陌生。范瑞娟曾主演过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当年还被搬上了银幕,为千家万户所熟知。有网友质问,如果是“小鲜肉”的照片,会如此“大面积”地出错吗?答案可能是未必。
当然,只是一味责怪年轻媒体人并不公平。首先,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前些年确实有点被边缘化,他们对此并不熟悉。其次,荧屏这些年过度追捧娱乐明星,而没有让年轻人去更多地了解那些更值得人们尊敬的艺术名家。从这个角度看,昨晚央视的《朗读者》让文化大家许渊冲老人讲述人生故事,今晚央视的《文艺名家讲故事》将让一大批艺术名家亮相荧屏,就显得很有意义。
文化需要传承。应该让年轻人欣赏传统文化,走近艺术名家,熟悉经典作品。错用照片之事在给人们带来反思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应该在荧屏上多办一些有营养、有意义的文化节目。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