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支自行组织的“造林队”。百多人,大多来自“生态岛”——崇明,六十岁上下,身健体壮。是到了该休息的年纪,但他们闲不住,他们选择默默无闻地为生态优化挥汗劳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初春寒冷冻煞人 挖树只穿一件衣
2015年初退休后,我一直在家闲逛。去年春节后一星期,我小弟找我说:他们那里很需要人手搞生态林,挖树、植树任务多。工资每日180元,问我是否愿意跟他们一起干。由于自己多年没有做重体力劳动,生怕吃不消,所以有点迟疑,一时拿不定主意。“都是同龄人,年龄比你大的都有,况且还有我们几个在一起干,互相随时可以关照。”小弟这样对我说。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起了筹备工作。还好我弟有备用的工具,一把长锹八市斤多,还有同样不可缺少的工具,方锄。
第二天早上五点,天还未亮,赶紧起床,吃好早饭。初春寒意袭人,穿衣既需保暖,干活又需利索,所以外面穿了一件旧羽绒大衣,便骑车前往约好地点,八人一组转乘专用小客车前往城西一家苗甫挖小栾树。四十分钟后到达目的地。那是一家不算很大的百亩苗甫,内有栾树、香樟、女贞树等,今日需挖5-6厘米直径的栾树300支,泥球要求在30厘米直径,用于景观移栽。
七点未过,晨雾无奈地慢慢散去,殷红的太阳从树缝中冉冉升起。大家虽已年逾花甲,但个个磨拳擦掌,脱下各自的外套羽绒大衣,手提长锹、方锹、一卷稻草绳,冲向露水未干的林地,开始操作。我紧跟在小弟后面,让他给我指导。他年轻我十岁,从事这个项目已多年,是把干活的好手。只见他在树的四周先用方锹将松土铲除整平,划好想挖的圆形,用长锹凿断直径外的树根,四周开出一条小沟,泥球平面下十厘米左右斜插一圈,用左手一提,右手用长锹在泥球下一抬,一只光滑漂亮的吊锤形泥球提出地面,再用稻草绳十字形一捆就完成。我弟边讲解,边给我作了挖小树的示范过程。
看起来还比较轻松容易。我想: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早年干农活多年,应该问题不大。于是鼓足勇气照样操作,整土、开沟、凿根……可要提起树苗泥球时,就是提不起来。我使出全部力气用力提拔,泥球终于出来了,可少了一大块土。哦,操作不到位,泥球底部的主根没完全切断……亡羊补牢,我赶紧双手抓住落下来的泥土按拧在泥球上,用稻草绳捆扎充好。第二棵我吸取教训,不放过每个环节。可就在我拿起长锹往下插根时,刀口插偏了,挖出来的泥球变形了。“第三棵再也不能有什么差错!”我不断提醒自己。经过精耕细作,终于挖出了较为合格的泥球,我心里有点暗暗得意。
随着“喀嚓、喀嚓”的凿根声,我展眼向四周望去,喝!我弟他们身边,都已六棵小树并排倒地了!我赶快低头,拼命挥土凿根,想拉近一点距离。第四棵我用力过猛,长锹插树根反弹,把右臂震得发痛,发麻,顷刻满头大汗从脸颊流下。小弟看见状况,过来跟我说:不要太急,注意安全,遇到大根要斜插根部,少挖几棵不要紧,我们会给你带过!于是我定定心,脱下外套、羊毛衫,只剩一件贴身衬衫,喝了一小瓶矿泉水,重新鼓气开工。
中午时分,组长老倪宣布数量已经到位。我心中暗暗计算,自己整整少挖了他们三分之一。嗨,第一次,着什么急呀。我安慰自己。
路边林旁用餐休息一小时后,我们又开始装车。因为是小树不用吊车,全部使用人力,一人修整树枝,二人装车,五人扛树,距离几百米,每次一人扛30公斤左右的树棵,来回穿梭。到下午四点多,满满的中型卡车装好,一天结束。多年没有这样干活了,真是腰酸、腿胀、肩肿,但看到和谐的劳动环境,报酬兑现,感觉好极了!
横沙垦滩人造林
一日扛树行百里
完工后我们小组转入横沙岛新围垦东滩湿地植树。凌晨四点起床,吃点早饭,天还未亮,我们几个就骑车前往约定地点乘专用小客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穿越长江大桥、长兴岛、渡轮,到达目的地。
一边是浩瀚的江海,一边是无垠的新垦茅草滩地,只见有几台挖掘机、大型拖拉机在滩地一角,显得格外冷落旷野。工地老板老陈让随同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两只面包、矿泉水,然后介绍说:整个垦滩两万多亩,今年需要造林面积三千亩。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水杉树苗移栽任务。条件差,任务重,时间紧,望大家尽心尽力!报酬嘛,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一点!
这回我们的队伍共有三十多人,除了我们这些老伙计,还有很多农民工兄弟。大家七手八脚换上齐膝高的雨鞋,脱换衣服,整装完毕后徒步向挖掘机方向进发。看看就在不远处,可一走就走了二十分钟。走近时才发现已有三十多位当地男女民工手持方锹等着我们。
我们的任务是把一棵棵树苗搬到他们手里供移栽。队长小飞二话不说,抓住棵10多公斤重的树苗就往肩上一扛,后面的人有条不紊紧随其后,一条长龙形成。
由于滩涂是纯少土,刚开的排水沟又退水不畅,踩上几脚道路就像海绵,随时有陷下去的危险。拖拉机只能停在高坡路边卸树苗,接下来全由人力搬远,近的几十米,远的几百米。“嘿唷,嘿唷”的号子声在泥泞的小路上连成一片,时起时伏。时不时地有人踩入歧途,陷入泥坑,一路上随时可见你拉他一把,他推你一下,相互支撑着。众目睽睽之下,谁也不甘落后,扛着树苗来回走啊走,一个上午,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圈,搬了多少棵树?
中饭有专人送来,吃饭时想找块干燥地方坐也难,其实根本就没有,就是喝足水的沙土。大家弄点干茅草或自带的塑料膜垫上,坐上休息吃饭。稍息一个小时后,大家锐气不减,下午继续扛树,到下午五点队长宣布收工,明日有其他班组来轮换。大家七嘴八舌:初步估计今日八个小时扛树行走近百里。
就这样三天两天轮换着,我做了整十天完工,算算,千里路。
夏季搬树种类多
害虫侵身难防御
转眼夏季来临,树木长势旺盛,各处工地老板纷纷要货,榆树、香樟、水杉、女贞、杨柳、黄杨、桂树、橘树……大的树干直径有30多厘米,小的3-5厘米,高的树身10多米,矮的树身1-2米,贵的造型黄杨数万元,便宜的小苗1-2元。我们除了下雨天,基本天天挖树,栽树。
不要小看挖树,其中也大有讲究。比如,要挖棵树干直径30多厘米的大树,需保留近2米直径的泥球,得两人半天“精雕细作”,在四周挖一条1米深0.6米宽的壕沟,边上的大根用长锹把泥土彻清,拉锯切除,底部扣空。捆扎泥球时呢,需三人配合。配备必要的安全措施后,方才用大吊机完整无损托底吊起上车。如果挖到树身高挺的大树,一定要看好风向,拉好绳索,以防操作过程中突然倒下,伤人伤树;挖到树干低矮的树木时,先需捆枝,像黄杨、桂花、橘树,枝条都从根部长起,旁景又大,不能随便锯了,否则会影响观赏和产量,所以挖前需用稻草绳把四周的小枝严严实实捆在中间的大枝上,人实在靠不进去,只好蹬下铁锹。要看准目标,稍不留神铁锹与树枝打架,会碰得头破血流。
随着天气不断升温,问题来了:侵害人身的虫子开始活跃。蚊子、刺毛虫、马蜂、蚂蚁……齐上阵。昨天Y师傅被蜂叮了,今天X师傅被虫刺了或咬了。尽管我们夏季干活还穿长袖衣裤,帽子、手套齐全,但一天干活下来,身上轻伤不断。晚上在家洗澡时,蚂蚁还在你的头发、衣领、裤腰上享受,真是防不胜防啊!
酷暑高温四十度
三进二撤战龙阳
一般植树到了高温是淡季,去年也是如此,七月初我们就开始避暑休息。月底的一个上午,队长老施打来电话,说在浦东龙阳路车站接到一项任务,车站扩建站边有两块绿地需要迁移,同时又强调:时间紧——十天内完工,难度大——绿地树木长在石子、砖块、混凝土块之间混杂地上,要求高——保证树木成活率不受大的损害。
那几天正值上海最高温——39度,在家休息,睡觉空调都昼夜不停。但任务来了,就得上。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起来,十二个人乘专用客车赶到工地。工地负责人为我们作了进一步说明后开始操作。一块绿地早已被塑料钢板围好,一块在马路南边高泥墩上,有30多棵直径近40厘米的大香樟树,200多棵桂树,数万枝金边黄杨及其他。任务真的够重!大家直奔南边高泥墩上挖树。
马路上,人人头戴太阳帽,身穿T恤衫、短裤短裙凉鞋。而我们呢,头戴草帽,身穿长袖衣裤,手套胶鞋严严实实。七点刚过,太阳就开始发威,闷热不堪,汗流不止,气喘吁吁。铁锹有点不听使唤了,可是,从百里外的家里赶来,总要做出点成绩来啊!这么想着,矿泉水一瓶瓶喝下去,活不停地做,汗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串串往下滴。到了十点钟,十二个人个个全身湿透,像一群落汤鸡。汗水淌满脚穿的胶鞋,走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老板得到汇报,下令马上停工回家,改日再干。
过了两天,高温稍有好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进龙阳站,结果又是半途而废。人重要啊!直等到日最高温度降到了35度以下,我们才一鼓足气,十天打拼完工。
这回的移树,该用的工具全都用上,洋镐、大铁锤、扦棒、钢凿,不谈高温,工程难度本身就是一个突破的纪录。十二个人,也不知喝了多少矿泉水,流了多少汗。
互帮互助攻难关
携手共建“后花园”
九月后,秋风送爽,天气转凉,业务也逐渐增多,只要天气允许,我们就又在冷静的茫茫林区里开始舞锹挥土。大家走遍了崇明岛上的新老林地,偶尔也有少量岛外业务:江苏启东,浦东浦西等绿地搬迁……大家和谐共处,齐心协力,各尽所能。遇到大泥球没有道路,吊车无法靠近,就需要人工抬出,能八个人扛的决不六个人扛,能六个人扛的决不四个人扛……有人碰到难树,上有电线,下有陡坡,边有水沟等情况,大家一起出谋策划解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难关。
每当我们午间聚在一起吃饭休息的时候,经常会传来悦耳的手机铃声。我们这帮人都是当了爷爷、外公的人,有三代人的牵挂。小组里的袁师傅是个正宗的“70后”,今年71岁,现在四代同堂。年轻时他力大无穷,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精通农活。他在林业绿化十几年,如今仍与大家一起走南闯北——不服老。老伴每天必打电话,问问干活情况,下班时间。一双子女在市区拼搏,常来电话告诫老爸:多休息,别做伤身体,二老的健康、平安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还有一双孙子女,大学毕业,事业有成,成家立业,常来电话:“爷爷这两天天气热了,你不要出去干活了,跟奶奶一起去白相!”“好,我没在干活,我跟隔壁的张爷爷一起搓麻将。”温心的谎言。“那爷爷当心点,下周末我们一起回家看你们二老!”这样的电话各人都有过。
每当一阵阵秋风掠过树梢,枯黄的树叶从我头上眼前飘落着地,我就会想:我们这代人,年轻时也吃过苦,受过累,现在有吃有穿有住,多数人已享受政府给予的城保或农保待遇,不缺零花钱,是该享享清福,打打扑克,搓搓麻将,游游四景。还怎么辛苦究竟为什么?其实不缺什么,就是骨子里有中国老百姓的传统美德——勤劳!
每当我们路过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林景观,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我为家乡美丽添了彩。要早日建成生态岛,需要全社会人的力量。我们这一代人,正好赶上最美好的时代,有希望的春天,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理应发挥余热,有所担当。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美丽的“后花园”,为建设一个世界一流大都市而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