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平:为剪纸求变创新
朱凌
■ 1979年8月,孙平与老剪纸艺术家合影。 左起:林曦明、王子淦、徐飞鸿、孙平
  文/朱凌

  新春伊始,走进剪纸艺术家孙平的家,阳台上,养着花草和金鱼,一屋子冬日的暖阳,映照着墙上一幅幅灵动的剪纸作品,新春的喜气扑面而来。剪纸,这一门在中国民间极为普及的艺术里有中国人对生活最饱满的热爱之情,而和剪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孙平,就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老人。

  结缘剪纸艺术只因一本画册

  耄耋之年的孙平,与剪纸艺术结缘已有六十载。1955年,孙平在位于万航渡路的上海艺术师范念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静安寺的新华书店里,他看到了一本林曦明的《农村新窗花》剪纸集,翻看之下,很快就被书中一幅幅淳朴清新、富有浓郁装饰味的剪纸迷住了。回到学校,他便开始自己尝试剪纸。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群文活动中漫画、剪纸、木刻,在普通老百姓中推广得最多,也最为普及,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等都开设了剪纸小组,参与的人多,交流切磋的机会也多,且一些报刊上经常会刊发优秀的剪纸作品,还有一些展览也会展出剪纸作品,这些都给热爱剪纸艺术的人们带来很大的创作动力。孙平的剪纸作品就在那时开始崭露头角。

  1956年,孙平与同学俞君焰合作的第一幅剪纸《拔河》在《中国少年报》发表,让他激动不已。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于剪纸创作。1958年,他和俞君焰合作的三幅剪纸入选上海市群众业余美术创作展览;运用夸张手法结合剪纸艺术特色创作的《麦穗可当龙灯舞》还被印上了展览会的海报。

  那个时期,孙平的剪纸作品紧扣着社会文化生活,将一幅幅生活中的场景以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接地气的同时也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歌颂社会新风尚的《叔叔,请喝一杯茶》,表现的是小学生为烈日下站岗的交通民警送茶的生动情景。《我和爷爷争冠军》则是创作于中国举办的第26届世乒赛期间。作品题材紧跟时代脉搏,人物形象生动可爱,双色剪纸的形式十分新颖,获得了青年报举办的青年美术创作比赛一等奖。著名剪纸艺术家徐飞鸿撰文赞赏该剪纸作品生动感人,是人见人爱的好作品。

  孙平说,自从林曦明先生的剪纸作品集让自己与剪纸结缘后,投身剪纸创作那么多年里,自己得到了林曦明、王子淦、徐飞鸿等著名剪纸艺术家的许多指点和帮助。在孙平的房间里,一张与三位前辈的黑白合影,保留着他最为珍视的记忆。

  风光剪纸描绘神州山河

  孙平的剪纸风格在他退休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退休前,他在工作中一直与孩子打交道,剪纸作品中也以人物居多,退休后,他有了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喜欢摄影的他,带着相机,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拍下了许多动人的风景照。2003年,“非典”肆虐,孙平暂停了外出旅行拍摄,埋头整理起自己积累多年的剪纸作品。他一边整理一边琢磨:“我这辈子几乎走遍了神州大地,拍摄了那么多风光照片,为什么不运用挚爱多年的剪纸艺术的形式,在大红纸上挥洒出自己游山玩水的真切感受呢?”

  翻开记录下自己足迹的相册,徽州山水首先勾起了孙平的记忆。那一年春天,他去安徽歙县采风,那些跨石板道而建,逶迤于田野中的牌坊群,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簇拥之下,显得古朴挺秀,是广阔的徽州大地上一道徽派石雕艺术的风景线。孙平放下相册,提起画笔,吸取徽派石雕艺术造型古朴、图案优雅、繁简相称、疏密得体的风格,勾勒出以牌坊群为题材的《春意盎然》的草图来,很快,这幅风光剪纸很快在《黄山日报》上发表了。

  后来,孙平去安徽黔县参加摄影活动,被宏村这个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山村深深吸引,村口南湖中倒映的古民居和白鹅,触发了他的灵感,新作《村里有面大镜子》就此诞生。而大红花轿抬着新娘子进村的民俗旅游场景,又催生了他的另一幅作品《新娘子进村》。

  游走水乡乌镇时,飞舞在空中的蓝印花布,深深印在了孙平的脑海中,回上海的途中,他便有了《水乡飞舞中国蓝》的构思,当晚就完成了这幅剪纸的初稿。

  从《春意盎然》到《水乡飞舞中国蓝》这些以各地风光为题材的剪纸作品,突破了传统剪纸作品的形式,融入了现代元素,每一幅都让人拍案叫绝。而其中最让孙平满意的要数表现云南梯田风光的《云上梯田流彩霞》(见左上图)。孙平先后三次去云南元阳摄影采风,哈尼梯田吸引着他步步深入,有一次,不知不觉下到梯田深处,要返回时已经筋疲力尽,难以背负着沉重的摄影器材。

  为了表现梯田的磅礴气势,孙平打破了惯用的边框式构图,在一块硕大的山体上,蜿蜒起伏地排布着层次清晰,动感强烈的梯田,流淌的山水与展翅的飞鸟交相辉映,阴阳结合的刀法使剪纸的层次更丰富多彩。这幅作品去年9月,在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的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上获得了金剪子奖。

  百尺竿头求创新

  80岁,在很多人眼里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孙平的剪纸创作却益发精彩。一幅近日创作完成的小品《水墨梯田》中,他又有了一种创新的尝试,运用双色刻纸的方法,做出了中国水墨画的效果,构图上则借鉴了砚雕的元素。儿子将孙平的这幅作品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得到了很多艺术圈的朋友的点赞。

  孙平说:“儿子和孙子都从事和绘画艺术相关的工作。他们经常会给我一些新鲜的建议。”比如,春节期间刚刚完成的一幅表现上海题材的新作《蒸蒸日上》,用传统的祥云元素与上海地标建筑结合,初稿出来后,儿子和孙子就给他提出建议:云纹的线条太粗了,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把疏密关系拉开,上海中心形象不够高,要调整……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蒸蒸日上》,充满了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感,又有着寓意吉祥的中国风。

  当策展人的孙子还为孙平改进了刻纸的工具。60年来,孙平刻纸一直是用剃胡须的安全刀片,一个刀片掰开,可以做两把刻刀用,刻的时候,底下衬上一块三夹板。几十年间不知道刻烂了多少三夹板。“现在,我改用KT板了,是孙子帮我找来的。比三夹板好用多了。”孙平说。

  刻纸是一件费眼睛的事情,如今,孙平每天只能刻两个小时。“我都是半夜创作,先睡两个小时,到子夜起来,刻两个小时,再一觉睡到天亮。”他说。

  和剪纸艺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孙平,筹划着在今年秋天举办一次剪纸艺术个展,为自己的剪纸艺术做个总结。不过他说:“总结归总结,我不会停下来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世界
   第A07版:新世界
   第A08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09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关注“新民银发社区”,就是关心自己,关心父母,关心父母的父母
谚语
孙平:为剪纸求变创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生命在艺术中沉醉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C01孙平:为剪纸求变创新 2017-02-19 2 2017年02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