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崇海通道被列入江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以来,海门加速构建与上海之间快速化、通勤化、公交化的交通格局,融入上海进程不断加快。在上海产业转移的热潮中,众多上海企业纷纷跨江而来抢滩海门。近年来,落户海门的内外资项目中,“上海项目”超过了七成。拥有83公里江海岸线的海门,正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上海高端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变身“上海北”
姜昕是生物遗传学方面的专家,曾在上海一家知名生物研究所工作多年。2015年,姜昕带着自己的项目来到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创办了海门中科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拿到了江苏省第一张对基层专注基因研究企业的批复。“这里不仅有优越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更重要的是临近上海,与上海开展人才和学术交流非常方便。”
绝佳的区位、资源优势,使得海门成为承接上海“溢出”产业的风水宝地。在近日举行的海门对接服务上海合作恳谈会上,海门市委书记陈勇表示,当前上海正在落实建设用地减量化和控减人口总量的政策,靠江靠海的海门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可以有效地承担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的转移,两地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巨大。
临江新区,作为海门接受上海辐射的前沿阵地,借力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正成为海门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接轨上海的一大样板。自2014年以来,像姜昕一样带着优质资源跨江而来的“上海项目”络绎不绝,仅当年就有500多批次上海客商考察临江新区,50多个项目正式落户。目前,新区围绕打造产业功能平台和产业生态圈,与上海的科技园区、科研院所、产业基金、高科技企业等进行精准对接。
运行还不到5年的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目前已经有近60个项目签约入驻,30多个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其中70%以上的项目就是来自上海。创业园总经理黄健辉说,园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和成本优势吸引了大批的上海项目进驻,与此同时,园区也通过接轨上海、资源共享,带动了海门生物及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
接轨上海“海门密码”
事实上,早在崇海通道项目设立之初,海门对接上海、融入上海的步伐就已提速。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海门市区内“九横十二纵”干线公路网已全面建成,崇海通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正加快筹建,宁启铁路、海启高速、出城快速通道等重点交通工程全面推进,沪海两地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今年,江苏省委提出要求南通加快接轨上海,建设上海的‘北大门’。海门作为江苏省四个环沪地区节点城市之一,完全有条件在对接服务上海上先人一拍、快人一步,赢得优势。”海门市委书记陈勇说。
去年年底,由海门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海门接轨上海领导小组及‘一办五组’”启动运行,编制了《海门对接服务上海55580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全面确立“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发展理念,把对接服务上海作为海门发展的首位战略。
解析“55580”,接轨上海的“海门密码”,即实施基础设施、产业转型、载体共建、科技人才、社会事业和人文交流5大对接工程;打造上海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上海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上海农产品首选供应基地、上海公共资源服务合作基地5大基地;实现“从上海引进外资项目和内资项目占比在80%以上,80%的骨干企业与上海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协作关系,80%的游客来自于上海,在海门养生养老的外来人口中上海人口占比超过80%,进沪农产品销售额超80亿元”的目标。
接轨上海,建好上海“北大门”,海门当仁不让。
本报记者 梅璎迪 通讯员 俞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