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街道尽管位于徐汇区,却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老小区集中,不如徐家汇那般繁华时尚,也没有什么靓丽景观。不过,就在这个有着大量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公房、近13万居民的纯居住社区,最近却有一个老小区摘得了“全国最美”的称号。这就是刚刚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体育花苑。
位于老沪闵路728弄的体育花苑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区,因为隔壁的体育职业学院而得名,50个门牌号,清一色六层楼,既有售后公房,也有动迁房。走进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立体绿化墙,生机勃勃,墙上的空隙处刻着居民公约:“脚边纸屑捡一捡,环境整洁好风貌;宠物遛弯牵一牵,邻里见面好和气;爱心花园聚一聚,志愿服务好温暖……”小区地面一尘不染,绿化整齐;角落里放置着四种分类垃圾箱、旧衣物和电子废弃物“二合一”回收箱;中心花园不大,但健身步道、卵石路、健身器、休闲长凳都修葺一新。
体育花苑尽管干净整洁,但也谈不上特别漂亮,硬件条件远不如那些商品房小区。然而,这个小区却有特别之处。“王阿姨,今朝落雨天,侬只脚勿大方便,我去买菜的辰光帮侬带了点小菜哦!”“来来来,老爷叔,垃圾给我,我来帮你去丢掉……”体育花苑小区共有598户居民,志愿者竟然达到476位,这样亲切的声音、这样暖心的场景,每天都可以听到、看到。
其他小区里的小花园只是用于健身、休闲,体育花苑的小花园却另有用场。红色的塑胶跑道上一个大大的“爱心”志愿者标志揭开了秘密:从2013年起,每月25日就是体育花苑的便民服务日,修伞的、修自行车的、剃头修面的、磨刀的、搭脉量血压的……志愿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花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截至今年初,便民服务已超过了1万余人次。因此小花园又被居民称为“雷锋小广场”。便民服务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投入广场上的募捐箱,这笔钱积攒起来,作为居委会的志愿基金,用来帮助需要关心的居民。“喏,前两天用基金的钱,买了点营养品,去看望了一位志愿者住在养老院的母亲,这位志愿者为居民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们也要关心她家的老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雪霞说。
歌坛体坛有排行榜,体育花苑也有一个“好人榜”,即优秀志愿者,每年年底居委会都要将名单贴在小区的爱心花园里,居民们都以登上“好人榜”为荣,网上注册的志愿者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人。小区就像一个超级大家庭。谁家有困难,别人就会来相助。在互联网时代,“体育志愿一家亲”的微信群也开通了,入群的人越来越多。谁家马桶堵塞、空调不出风,只要在群里求助一声,马上就有能干的邻居上门来修理。现在的志愿服务已经不仅限于生活上的帮助,国标舞老师、钢琴老师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来丰富“大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才是志愿者精神的本质。在体育花苑,有一个“好人节”,好人故事会常常让人感动。居民商议着制作了“好心卡”,专门用于感谢常年为小区服务的志愿者,凭这张“好心卡”,志愿者也可以免费享受其他服务,他们的子女探望时还可以免费停车。
居民袁云兰是位退休厨师,她经常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独居老人买菜、烧菜。一天,她的丈夫突发肾病,旁边一栋楼的康姐得知后,马上请自己在瑞金医院工作的女婿联系,帮助他入院血透治疗。丈夫病情稳定后,大年三十,袁云兰又来到居委会参加烟花爆竹禁燃值班了。
在如今的小区里,常常有一栋楼的邻居住上十几年还不认识的。可是在体育花苑走一圈可以发现,小区里,居民之间经常互相微笑着打招呼;楼道里,挂着居民自己的书法作品,大多是“远亲不如近邻”“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内容。“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最朴素的体现。
听说体育花苑是学区房,房子挺抢手的,但很少有人卖出。是啊,在这样一个“家家都有活雷锋”的小区,邻里关系如此和谐,人情味如此浓厚,让人怎么舍得离开呢?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小区,则美在精、气、神。这,大概就是体育花苑成为“全国最美”的奥秘吧。